进献这些物品数日后,与遣唐使一起来日的唐人们,在五月五日的“骑射”仪式上,演奏了唐、新罗的音乐。在那里留下了袁晋卿、皇甫东朝、皇甫升女等许多唐人乐师的名字。也就是说,这些人在演奏唐、新罗的音乐之际,使用了五弦琵琶。
另外,这一时期,其他诸如唐僧道璿和善意、天竺婆罗门僧菩提仙那以及波斯人李密翳、林邑僧佛哲等许多人来日。与遣唐使归国同时来这么多外国人是史无前例的,这也说明当时的平城京作为国际都市,处于最为光辉闪耀的时代。就五弦琵琶的来历而言,即便不是吉备真备,也有可能是这些同行的外国人带来的。
日本的抹茶道在演示过程中一般要点两种茶,即浓茶与薄茶。点浓茶是茶事中之关键所在。茶入是专门用来贮存浓茶粉(多以最上等茶叶研磨而成)的容器,一般安置在演示者身旁十分显要的位置。茶入依产地不同,可分“唐物茶入”(中国传入)和“和物茶入”(日本制作)。因宋人茶具中无“茶入”名称,故其用途,已无从稽考,在日本,有说是唐人盛放火药的容器,有说是盛头油用的,如后来声名显赫的“初花茶入”,传说曾是唐明皇爱妃杨玉环用过的油盒。还有人认为,唐物茶入是在日本茶道兴起初期,由日本陶祖藤四郎在13世纪从中国学回制陶技术并用自中土带回的陶土和釉料制作的。
唐物茶入依形态不同,可分为“擂座、大海、文琳、茄子、肩冲、瓢箪、鹤首、驴蹄、身付、文茄、瓶子、达磨”等种类。造型大致以褐釉小壶为主。
最初传入日本的唐物茶入数量有限,但在室町时代以后,随着日本茶道文化的普及,茶八需求量激增,日本人也开始“赏举”、重视自己烧制的和物茶入。此后,著名的和物茶入也有了“名土加铭”和使用舶来织品包装、家室相传等尊贵的待遇,当然,与在日本茶道中占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唐物茶入比较,仍难望其项背。
与“唐物天目”一样,日本茶道界一直把“唐物茶入”视为稀世奇珍、一种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和“财产与权力的象征”。据说500年前的日本战国时代,“唐物茶八”更曾是将军们不惜生命为之征战的宝物,当时有一定级别的唐物茶入己成为武将身份和权势的象征。在日本茶道史上,一些名贵的唐物茶八总是与将军、重臣、历史文化名人、茶人的名字相联。一些著名唐物茶八,更有历代茶人为其编纂的名录,记载取名由来、传承历史、逸话等。如著名的唐物茶入,号称“天下三肩冲”的“新田”、“初花”、“槽柴”,据说“新田”为珠光发现名器;“初花”系杨贵妃用过的头油壶,且二者都曾被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统一日本的名将丰臣秀吉在皇宫茶会上使用过。另一后来入藏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举世闻名的唐物茶入“九十九发茄子”(又称“天下四茄子之首”),据说是日本室町时代茶会始祖村田祖光以99贯钱购买而得。而另一被称为唐物茶入极品的“北野茄子”,则因其美丽异常的色调而被丰田秀吉占为已有。
文献资料反映,日本茶道界把传世的著名唐物茶入登记入册,并按不同年代和艺术价值分出等级:如“大名物”、“中兴名物”等。日本茶道史上介绍唐物茶入的文献著述比比皆是,较早的有《金尺文库故书》、《抵园执行日记》、《山上宗二记》、《君台观左右帐记》、《茶入之次第》以及《松屋会记》等。
日本茶道中,欣赏“茶入”已成为一道令人钦慕的程序。其方法是让客人从观察“茶入”的外形开始。一般以富于个性的茶入为上品;继而拈量其重量,以胎薄轻巧为佳;同时欣赏自然流釉的生趣,素胎与釉色搭配装饰纹路的形式;未了,还要欣赏与茶入罐子相配套的罐盖。茶八的盖多以象牙为原材料。据说,一个讲究的茶入往往配置有几个象牙盖子。唐物茶入多收藏在层层的箱匣之中。如果是“大名物”则收藏在如铠甲一般大小的漆器箱中,备受珍爱。
对于传世的许多著名的“唐物茶入”的产地的研究始终是日本茶道、陶瓷界至为关注的问题。1994年中国考古学者在江西赣州七里镇窑址发掘中曾出土与日本唐物茶入相似的酱釉陶罐的报道,因证据不足,终难认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FZ市旧城改造工程的开展,在鼓楼区的柏林坊、水流弯、北大路、屏山、七星井等处古遗址中,陆续发现了大批宋代薄胎酱褐釉陶器。器形有:罐、瓶、盒、钵、灯、水注、执壶、香熏、锅等。这些陶器多数出自宋元时代文化层或废弃的水井中,其中又以各式酱褐色釉薄胎小罐数量最多。令人称奇的是这批陶制小罐无论造型、胎质、釉色及工艺手法与传世的日本唐物茶入几无二致。这些小罐(茶入)的共同特征是器形较小,一般在15厘米左右,卷唇(或园唇)直口、短颈(或长颈)圆肩、鼓腹、平底(或微凹底),通器里外施酱褐(酱红、酱黑)釉,部分器物釉面莹亮润泽,有流釉痕,釉色不均。另外,釉多不及底,外下腹部1/3处多落胎,有流釉现象。器表则多留下清晰的旋削痕。底部多留线切痕。小罐的不同造型仅在于颈腹部的变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