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优雅简素的形式,以复兴平安时代的贵族文化。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与松平治乡(1751-1818年)有关的茶具,他是松江藩主,在江户晚期沿小堀政一之道、以敏慧之鉴力收藏了大量古典精品复兴茶道。引茶碗“三好粉引”,朝鲜王朝,16世纪,朝鲜,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江户时代的巨商富贾如三井、鸿池、关户家族收藏的精品也在展陈之中,他们在金钱往来中发展出了特别的茶之道。
从江户末期到明治时代日本政治大变革的时期,许多来自寺庙与旧式家族的珍宝茶具流落于市场。就在这段动荡的时期,出现了平濑露香(1839-1908年)、藤田香雪(1841-1912年)、益田钝翁(1848-1938年)、原三溪(1868-1939年)等知名实业家,凭借财富与鉴赏力建立起大规模的茶具收藏。
我们常在日本馆藏器物中见到这两个字。最为人所熟知的,也就是电影中唐物茶入一类。通常带有唐物二字的器物并非以窑口、年代冠名。但唐物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此。「唐物」是古代日本人对来自中国的舶来品的雅称,其中包含中国唐至明代的器物。种类涉及书画、瓷器、漆器等多种类别。
「唐物」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桓武天皇时期(737年-806年),此时正是唐代的中期。那时「唐物」多指唐代传入的书籍、佛具,之后范围越来越大。
信长还将从弗洛伊斯那里得到的南蛮进口的赤地牡丹唐草文天鹅绒洋套赠送给了上杉谦信,这被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天鹅绕古物。秀吉……用波斯挂毯制成的穿在铠甲外的无袖外套,就保留在与秀吉之妻北政所有因缘的高台寺中。
日本东大寺正仓院中就有不少见证唐代中日交往的唐物。而这些器物也是「唐物」一词的来源。
傅芸子先生在《正仓院考古记》道:“言其来源,有为中国隋唐两代产物,经当时之遣随使、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及渡日僧等自中土将来者。亦有自中土或自新罗、百济东渡之工匠在日本制作者。亦有日本奈良时代(645-781)吸取唐代文化,或别抒新意匠,或摹仿唐制而成者。
后来镰仓时代日本僧侣渡海赴宋求法,在浙江天目山将建窑茶碗等物带回日本,这些地位很高的天目茶盏也被称为“唐物天目”。
自镰仓、室町时代起「唐物」就受到将军与武士家族的重视,其中宋、元、明三朝的茶器更是历代权贵与收藏家所热衷的佳品。随着饮茶的习惯与茶道礼仪在日本逐渐普及,对于「唐物」的追逐也就愈发热烈。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由负责室町幕府足利将军家文物鉴赏及掌管艺文活动的专业幕僚团队,编纂的《君台观左右帐记》问世,这是一本关于「唐物」的品评与鉴赏的书。室町将军以拥有“唐物天目茶碗”为至高荣耀,此风尚被之后战国时代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延续。同时期其他的战国武将也同样热衷收藏名品茶器,于是关于抢夺、购买的故事也成为传奇。于是也就有了电影开头我们看到的那一幕。
日本文化中对于「唐物」的喜爱与尊崇催生出了被称为「和制唐物」的模仿作品。这些器物不少也成为日本本国的重要器物。此外,日本从明代开始进口古染付、祥瑞、吴州手等专门定制的陶瓷器,它们虽然产自中国,却有日本的审美风格。日本「镰仓雕」等「和制唐物」等都是受到「唐物」影响的产物,而明代的五彩瓷器,对后世日本的伊万里烧、京都烧也有很大的影响。「唐物」对于日本的影响无疑是广泛且深远的、特别是唐宋时期的「唐物」为日本审美体系的构建也有基础影响。后来,日本的器物也受到其他文化及风格的影响,也不断开出自己独立的风格。实在是太有趣啦!在日本文化史中,通过贸易到日本的“舶来品”——“唐物”,占据着8世纪至近世日本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位置。从正仓院的王朝宝物、《枕草子》《源氏物语》中的宫廷奢侈品、武士时代的舶载品,到江户时代市井嗜尚的唐物屋,本书细致还原文献及传世美术品中的唐物世界,追溯往世唐物的繁华与盛世,分析日本文化中的汉文化与外来因子,展现了东亚交流史中溢彩流光的生动面相。
所谓引茶,就是为了舒缓僧侣的疲劳,而加入了甘葛煎、厚朴、生姜等的茶。
——引自章节:第二章百花缭乱,贵族憧憬的“异国”——“国风文化”的真实形
所谓婆娑罗,是脱离形式、常识,奔放而引人注意的浮华举止。
——引自章节:第五章茶道和天下人——中世唐物爱好的变迁/
确立茶头主持茶会这一制度的,是织田信长
——引自章节:第五章茶道和天下人——中世唐物爱好的变迁/
据说秀忠发明了茶室御成,即将军询问臣下之际通过组织茶会,将宴会仪式逐渐简略化的方法
——引自章节:第五章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