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7章 —玩古玉 (4/8)

皮厚色暗,造型怪异,现代人委实不知派何用场。几千年前的神灵信仰,早已消声匿迹,原始先民的祭奠习俗,也已时过境迁,这些出土的高古玉器,其应用价值大不如前了。

此外,当今世人不认出土的高古玉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忌讳心理。今人不解古人“事死如生”之心理,亦不明“神玉护佑”之功用,误认为古墓陪葬的玉器,皆为死人的丧葬冥器,不大吉利,放在居室,有些晦气,所以不愿购藏古玉。

综上所述,陷于三难处境,造成古玉难堪局面。古玉市场,原本不大,尤其进入商品社会,虽然由于玉料资源短缺,玉器身价水涨船高,但相对新玉上涨幅度,古玉及高古玉的价值,仍属明珠暗投,有价无市。身为古玉藏家,吾意作如是说:古玉价值不被认可,诸君权作两面观,悲观的只是古玉时下的经济价值,而古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随着民族文化复兴,必有乐观前途。君不见国外行情古玉价值远远高于新玉?

眼下国内市场古玉价位不高,恰是收藏古玉的大好时机,装傻卖呆,欲擒故纵,价廉物美,掩面窃喜。有朝一日,鉴定技术提高,古玉断代准确,经营政策放开,允许藏宝于民,众人幡然醒悟,蜂拥抢购,必会哀叹:有市无货了。

届时可见,古玉藏家们,乐在其中矣!

做一名合格的古玉藏家,首先要认识清楚自己的知识储备现状,花点时间和精力了解清楚中国朝代的更替,如果你连唐朝后面是哪个朝代都不知道,那后面的内容便无从说起。

其次要系统的了解各个朝代玉器的造型、纹饰、用料、工艺等特点,这也是基础,了解了这些你可以在古玉入眼之初便对它有个基础的判断,再综合沁色、砣痕等特点进行相互佐证,得出最后结果。

鉴定八察

织物纤维痕

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体上,或者包裹于织物中。在一定的温湿度和压力下,纤维及颜料脱落,牢牢地黏附于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镜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见红、蓝、绿等颜色的织物纤维,经纬分明。

昆虫虫卵残体

多在古玉的缝隙中。

水渍

在地质及大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细的潜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动,浸润、侵蚀着玉的表面,形成流动状的、深深浅浅的水渍。

植物根茎印痕

某些植物根茎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陈代谢而分解的酸性物质可以对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蚀,所以能够看到有清晰叠压关系的根须状印痕。

碳化痕

古人有“灸玉”习俗,烧过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着和渗入,呈点、面分布,往往很深入,无法消去。

驱邪矿物残留

自然界的一些矿物有杀菌、驱虫、防腐的作用,古人以为它们有驱妖辟邪的功效,将它们置于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铁矿、朱砂、雄黄等矿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过放大镜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缝隙中残留的矿物颗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离子由表及里渐进、深入地渗入玉器内部,颜色绚烂夺目。考古发现,距今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将大量的赤铁矿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审美的需要,将石灰岩制成的珠子染成红色。我国战国和汉代的大型墓葬中,经常有大量的朱砂以及被朱砂染得鲜红的玉器,如越王墓。

缝隙孔洞碎石

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类和碳酸钙类矿物存在,它们可以以液态或者以固态的砾石形式存在并运动着,在空隙里聚集、硅结、板结,坚韧无比,即使是随水流进入空隙里的一块小石子也难以剔出。

钻痕

钻具出现以来,钻头基本是圆锥或菱形形状。由于是人力,所以压力小、钻速慢、非匀速、进尺慢,钻痕表现为往复、相对平行的运动态势,出现不甚均匀的旋纹。而现代螺旋纹钻具因高速、匀速旋转则不会出现平行的钻痕。新石器时代以石治石时期,其钻痕与古代使用金属钻具的钻痕,有相似特征。

总之,鉴定和评估古玉,既需要细微观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观,更要把握本质和整体的真实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个细微处假的可能性,进而归纳、演绎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思考和判断,才能获得最大的真实性。

术语

开门

形容绝真无疑之古玉。无论沁色、雕工、包浆等均堪称一流。观者往往啧啧称奇又故作大惊失色状曰:“开门!开门!典型的老三代!若在230年前进献乾隆皇帝,必得赏黄马褂一袭!”

洋油和鸡油

和田玉的白玉和黄玉扑克古以来即为玉之极品,王逸《玉论》中有“黄如蒸粟、白如截肪”的记载。黄玉大致可分为粟子黄、鸡油黄和秋葵黄几种,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