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章 古玉之首神秘的红山文化玉器 (3/4)

即设计,就是在切割后准备制作圆雕的,板状的或片状的玉材表面画出玉器的形状,然后依据划线纹样进行再加工。专门从事划线的“玉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工艺设计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倍受人们随意而为的,它特有的严肃性和神圣性决定了玉器的设计工作被授于更深涵意。

3 、制坯:制坯,就是按照划线的基本轮廓,去除多余部分,制成毛坯。制坯是玉器的粗加工阶段,一些较大的去除部分仍然由锯片进行分段切割。一些较小边角等去除部分,则由圆锥形、呈镖旋状,表面较粗糙的特制工具痕,印痕无一定方向性,按加工部位需要随意而为。对印痕放大来看,多呈沟槽形,沟槽中呈现横向丝纹,类似于制坯,是一件玉器造型的基础,是骨架,是整体形象的初现。同时它决定着玉器最终所要达到的整体艺术效果的关键。

4 、琢磨:当玉器完成制坯工序后,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精细加工,我们称此为琢磨。琢磨之前仍要在玉器表面划线,或可称为绘线。需要详尽绘制出玉器所有细部具体形象,从而依照线段决定保留或去除。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工艺特征为“压地隐起法”,也有人称此为“打洼法”。就是按玉器造型设计要求,使玉器表面以缓坡形式平稳过渡,突起与凹进相交点若隐若现,自然而柔和。有些过渡面甚至肉眼都难以觉察,只“压地隐起法”工艺,不但完美表现了玉器的整体形象和细部特征,更达到了形态准确生动,神态出神入化的更高艺术境界。

根据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综合分析认为,“压地隐起法”工艺是这样具体实施的:将锥形的,表面粗糙而呈螺纹状的磨削工具固定在旋车上,旋车带动锥形工具在玉器表面进行刮磨。大件则放置于旋车特制的平台上,可随呈螺旋纹的锥形工具可带入解玉砂,从而进行刮磨。此时所用解玉砂颗粒相对都比较细,但仍然可以从红山文化玉器所留印痕分析出,此加工过程最少需使用二种不同型号颗粒解玉砂完成。比如,红山文化玉器中玉鸟的些横向线纹有的十分明显,有些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隐若断续发现,再有一些甚至根本看不出这种工艺特征。经分进行了多次重复磨制。我们在认定红山文化玉器的真伪时,不能片面以印痕特征存在与否做为唯一依据,还要对全器进行多方面综合分析后方可最后认定。玉器表面沟槽中横向丝纹的存在与玉器的大小,所选用的玉材,所要求的精细度有很大关系。相现这一特征相对较少,但在放大镜下仔细搜寻沟槽,仍会偶尔发现一些遗留蛛丝马迹。

红山文化玉器的“压地隐起法”制作工艺,完全有别于其它年代玉器工艺特征,所以也才更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与特殊个性。它朴拙、简洁、浑厚、神秘而精美。它特别的加工工艺,质朴的形象,神秘的内涵,可谓形神兼伦比。红山文化玉器很少见繁缉的装饰性纹线。目前我们只是在龙形及部分兽形玉器的额上或下领处发现网状线纹,这些线纹多数以细小锥形工具刮磨而成,因此可见明显螺纹状横线纹。也有一些经过二次加工,无此印痕,这些直线横

5 、钻孔:红山文化玉器绝大多数皆有孔,只有极少数圆雕玉器可坐立而无孔。对红山文化玉器加工程序进行分析,玉器的钻孔一般在最后阶段完成。玉器的孔可分为造型孔和实用孔两种。造型孔,即根据玉器造型的两腿间的镂空孔,皆两面对钻而成,而且其位置基本无较大改变,尤其讲求对称和均衡。实用孔,则属于功能性孔从红山文化玉器孔的特征分析,所用工具为圆锥形,表面较粗糙,前端钝尖,中后端渐粗。所钻出的孔内小外扩,象马蹄,所以又被称为马蹄形孔。无论是系挂孔还是系佩孔皆以锥形钻加较粗解玉砂向内偏斜对钻相通,因系佩孔讲求其实用性和为提高工作效率,不仅所用工具表面粗糙,而且解玉砂颗粒相对较粗,所以常在孔壁处留下较明显丝扣状旋纹。造型孔直接关系到玉器表面形象,所以在一次钻孔成形后,再进行反复修整,因而片状玉器因其较薄,钻孔时极易破损,故采取正反两面大坡度斜向对钻,所钻出的孔壁呈斜坡形,孔的相交点薄而锐利,有刺手感。

红山文化玉器的孔周一般比较圆滑,无刺手感。这不是因为原始先民长期佩、挂磨损所形成的,而是在钻孔时由于钻具缺乏稳定性而自然形成。孔的边缘处过于锐利,极易磨断系挂绳,因此也不排除在钻孔时故意而为之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红山文化玉器的仿制品,其孔沿处多锋利,有明显刺手感。这是因为现代钻具转数较高,但无法让孔沿处更圆滑。为达到与真品更接近,只能在原钻孔基础上,换更大一号钻头采用“划窝”法扩大孔沿。

6、抛光:玉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即对雕琢后的玉器进行全面抛光处理,以增加玉器表面的光亮度,更充分表现玉之温润亮泽之本质,使玉器更熠熠生辉,光彩照人。所以说,抛光这一工序对于玉器的最终形象至关重要。玉器抛光,分为粗抛光和精抛光。一般情况下,这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在一件玉器上,粗抛光为去除玉器表面细小印痕,此时所用解玉砂颗粒较粗。精抛光以提高玉器表面光亮度,此时所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49章 古玉之首神秘的红山文化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