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发现的丧葬用玉无论是种类还是绝对数量均很稀少。依目前材料所见,仅在秦京畿之地零星发现玉口琀及疑似玉握等器,玉塞、玉衣等丧葬用玉并未发现。秦代礼仪用玉中主要发现的为祭祀用玉。《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所谓“六器”即璧、圭、璋、琮、璜、琥。在实际考古发掘中亦见环、觸、人、猪等器型作祭祀用玉与“六器”伴出。
这些玉器一般多光素无纹,或只有简单的纹饰。
(一)玉壁玉璧是所谓“六瑞”,即“六器”的主要器型,在玉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器型均为扁平状,径较小,中心有一小孔,与所谓的“肉大于好”相符。
依雕刻纹饰特点,可分为以下三型:1、素面玉壁陕西西安地区出土的祭璧均为青玉,素面,圆饼状,中心钻一小孔。如,陕西西安庐家口出土的玉璧,玉质温润,厚薄不一,直径3.0厘米、厚0.1~0.3厘米;西安联志村出土的素面玉璧,玉质晶莹,直径4.6~5.0厘米、厚0.5厘米。
2、五孔玉壁五孔壁,即除中间钻有一孔外,璧外缘还大致等距钻出四孔。如西安北郊庐家口出土的两件玉均为五孔玉璧,其中一件由饰有双身夔龙纹、谷纹的玉璧改制而成,直径4.6厘米、厚03~0.5厘米,另一件为素面。
3、谷纹玉壁璧面雕刻谷纹,如山东烟台芝罘岛阳主庙遗址、荣成成山出土玉璧饰谷纹,谷纹上加刻涡纹,并有涂朱遗痕。
(二)圭圭由史前时期的铲形器衍生而来,为瑞信之物。东周以前多见方形圭,东周以后圭形制为上方锐尖、下方直状,无穿孔,多为素面与《说文》所载相符。
秦代出土玉圭均为青玉,平底、尖首、长条扁平体,形制规整,通体光素无纹,有大小、厚薄之别。如陕西XA市北郊联志村出土一对玉圭,长8.2厘米、宽2.2厘米、厚0.8~1.0厘米,与XA市庐家口出土玉圭尺寸差异较大。XA市庐家口出土的一对玉圭长11厘米、宽2.6厘米、厚0.5厘米。山东YT市芝罘岛、荣成成山发现的玉圭也均为素面。
(三)璋体呈扁平状,作三边垂直、一边斜直的半圭形,即所谓“半圭为璋”,多为素面。如西安北郊联志村和庐家口所出璋均为青玉质,半圭形,宽大厚重,形制规整,通体打磨,光素无纹。庐家口出土玉璋高21厘米、宽6.6厘米厚2.5厘米。
(四)玉琮玉琮为内圆外方的粗管形器,方体,上下贯通一圆孔,两端孔边有环状凸起,其主要作为礼器使用。
秦代所见玉琮依形制可分以下二型。
1、方琮西安庐家口窖藏出土一对玉琮,高3.5厘米、外边长7.0厘米、孔径6.0厘米、高1.2厘米,呈青灰夹赤褐色,从玉色和纹理观察这两件玉琮原系从一件旧玉琮横截而成。
2、片琮西安联志村出土的片状玉琮,长50厘米、宽4.6厘米、厚0.6厘米,为青玉制作,通体光素。形制为扁平体正方形,中间钻一小孔,四边象征琮之外方,小孔象征琮之内圆,说明在祭玉中琮的象征性意义远大于玉琮形制的本身,反映了琮已经退化和衰落。
(五)玉璜玉璜多作“半璧形”,一般在中部上方钻有穿孔。
秦代所出祭祀玉璜依纹饰多见以下二型。
1、素面玉璜西安北郊联志村窖藏所出的6件玉璜,有4件都是素面,通长11.3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青黄或青灰色,弧形扁平体,仅在上弧中部钻一圆孔,通体抛光。
2、龙首玉璜西安北郊联志村出土龙首玉璜2件,通长11.5厘米、宽2.5厘米、厚0.4厘米,在弧形扁平体两端各雕一龙首,双龙共体;璜两面均以细线阴刻出龙首五官,龙口中阴线刻出獠牙。庐家口出土龙首玉璜与联志村的略有不同,两面均以细阴线刻出龙首、菱形眼和前肢,外上弧中部有圆系孔,通长11厘米、宽28厘米、厚0.2厘米。龙首玉璜无论璜体上有无穿孔,虽然两面雕刻龙纹,但阴线刻纹较为粗率,表明其并非组玉佩中的佩璜,而是祭玉之璜。
(六)玉琥考古发掘中所见“六器”多为璧、圭、璋、琮、璜五种,且均为对称几何形制,而始终未见玉琥。西安联志村玉琥与其他五器同出方见六器中琥之形制。联志村出土皆青玉,也呈片状扁平体。造型为外缘雕出虎的轮廓,以阴线雕出虎之菱形眼、口部、四肢及虎尾。虎昂首、隆、鼻、耳后抿,四肢粗壮有力,呈伺机扑食状。其中一件玉琥大尾上卷紧贴脊背,另件张口半卧,虎尾短小而上翘,通长11.5厘米、高4.0厘米、厚0.35厘米。1980年,西安北郊庐家口村出土玉琥1件,长12厘米、宽4厘米、厚0.7厘米,青玉,浅灰色至深灰色,扁平体,昂头张口呈半卧状,两面均以较细阴线刻出虎头、目、身躯及四肢,虎尾小而上翘。
(七)玉环《尔雅·释器》载有“肉好若一谓之环”,但在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中发现,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