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孔径与器体无明显的比例关系。秦代所见玉环多呈青色,薄片状,多为素面,部分雕有谷纹。如西安北郊庐家口出土谷纹玉环,直径12厘米、孔径6.5厘米、厚0.15厘米,玉料呈青色,通体雕刻谷纹。
(八)玉觸鯛为一种锥形实用器,《说文·角部》云“觴,佩角,瑞耑可以解结”,其有实用、佩饰、祭祀等诸多功能。陕西西安庐家口、山东烟台芝罘岛所出玉觴均作祭祀用器。如,烟台芝罘岛之觴没有纹饰,也没有穿孔。西安庐家口出土多件,皆为青玉,玉质和形制相同,唯大小略有区别;弧形扁平体造型,大端平齐,上钻圆孔,小端为尖锥形,通体玉质温润,光素无纹;长11厘米、首端宽0.8~1.0厘米、厚0.25厘米。
(九)玉猪西安庐家口祭祀坑出土玉猪1件,长12厘米、宽4.5厘米、厚0.77厘米,青玉质,扁平状,猪型大头巨目,尖嘴肥身,短腿小尾,全身布满蒲格谷纹和残缺不全的双身夔龙纹,明显可以看出是由玉璧切割改制而成的,并不是玉猪本身的纹饰。
(十)秦代玉器玉人,有些发掘报告中亦称为玉俑。这里的玉人并非史料中记载相玉或雕琢玉器的玉工玉据其造型定名的,呈扁平片状,刻出头部和长条形身躯,用阴线刻出眉、眼、鼻、口等以及象征性的腰带。玉人有男女之分:男性玉人有发髻和胡须,偏髻发型与临潼秦始皇兵马坑中俑的发型类似:女性玉人无髻、无须。西安联志村、庐家口均有男、女玉人出土,形式拙朴,造型、雕刻技法一致,仅雕刻出人体的大概轮廊,除头部外,四肢均予省略。
玉人是秦代祭祀玉器典型而又极富特色的玉器。
1、男性玉人西安地区出土玉人,其玉米料呈黄绿色,有些表面有絮状白化斑。如联志村出土玉人,头顶有偏斜发髻,面部以阴线勾勒出弯眉、大眼、圆鼻和横长方形阔口,上唇饰八字胡,下颌有四道胡须,身体呈长方形,是成年男子的形象,高7.4~12.1厘米、宽1.6~2.38厘米、厚0.38~0.6厘米;安徽省寿县东淝河闸出土玉人1件,造型与西安所出相同,高12.1厘米、宽23厘米、厚0.47厘米。
2、女性玉人西安北郊联志村、庐家口祭祀坑内均有出土,玉料米呈青绿色,造型为丹凤眼、直鼻梁、梯形口,圆顶无髻,腰部刻有一条阴线用来表示腰带,背面光素无纹。无髻、无须是女性玉人的基本特征,其高矮又略有不同,高10~12厘米、宽2.3~2.5厘米、厚0.3~0.5厘米。
秦代玉人长12、宽2.1、厚0.5厘米的青玉片,图案是一成年男子。除头部外,四肢皆省略。他右椎髻高耸,眼睑长圆形,鼻准浑圆,口阔长方形。唇上两撇胡须平折下垂,下垂三滴式长须。整体形式拙朴。日前,两片秦代玉人在西安一工地上被发现:一片为成年男子造型,一片为丹凤眼女子造型。经专家鉴定,系两件2200多年前秦代时期的祭祀礼器。虽然玉人做工并不精细,但仍清晰地反映出秦人特有的造型和纹饰,为研究秦代玉器和当时的风俗礼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两片玉人形式较为拙朴,造型、雕刻手法一致,仅雕刻出人体的大概轮廓,除头部外,四肢都省略了。其中男玉人长12.1厘米,宽2.38厘米,厚0.38厘米,玉料呈黄绿色,表面有絮状白化斑,其头顶有偏斜发髻,面部以阴线勾勒出弯眉、大眼、圆鼻、横长方形阔口,上唇饰八字胡,下颌有四道胡须,身体呈长方形,是成年男子的形象。
女玉人长11.6厘米,宽2.4厘米,厚0.31厘米,玉料呈青绿色,为丹凤眼、直鼻梁、梯形口,发型为垂于肩背的槌状单髻,腰部刻有一条阴线用来表示腰带纹。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师小群表示,这两片玉人的质地是XJ和田青玉。两件玉人雕刻工艺不甚精细,刀法粗放不羁,因此玉人的面部表情、姿态呆板,无法以形传神。
据介绍,这组玉人是用典型的战国晚期蒲纹玉璧残料改刻而成,因玉璧表面线纹交织如蒲席而称为蒲纹。蒲纹玉璧在春秋时期开始兴起,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据了解,古人在制作玉器时,常利用裁切下来的边料制作其他小件佩饰器,从玉璧残存的弧线推算,男玉人原璧的直径应在24厘米以上,而女玉人原璧直径应不小于17厘米。师小群表示,从发型看这两件玉人的身份应为庶民或者奴婢。男玉人的发型与临潼发现的秦俑中的下士俑发型一样是偏斜发髻,这是秦代独有的发型。而女玉人的发型是当时妇女最常用的槌髻。根据残存的玉璧纹饰、玉人的发型服饰、雕琢工艺及其用途,专家断定玉人的制作时间应该是在秦代,其性质是作为礼器---祭天人牲的象征物。
专家表示,这组玉人上面既保留了战国晚期玉璧的纹饰,又有秦人特有的造型和纹饰,秦人利用战国晚期蒲纹玉璧残器改制的祭祀玉人,为研究秦代玉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秦代玉器的种类与器型——装饰用玉 《周礼》中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