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8章 和氏璧传国玉玺秦代玉器 (7/8)

思义如同柿子下部之蒂子一样,四瓣或五瓣。这一类纹饰多使用干战国玉器上,柿蒂纹起源极早,我国古代的陶器、青铜器上已可见到,在已发现的秦代玉器上,发现了这种古老的纹饰。

2.圆圈纹   秦代玉器上出现的圆圈纹最早装饰于大型壶、罐的上腹部,先用红色带绘四大圆圈,内外绘黑色带圈,圆圈内填以各种各样的几何纹,常见的有网格网线纹、菱格纹、斜方格纹、三角纹、折线纹、十字纹、圆点圆圈纹、回形纹和肢爪纹等图案。早期的四大圆圈排列紧密,圆圈用黑红复彩绘制,非常规整,内圈为红色带圈,外加1—3圈黑色带,圆圈之间上下的空白处用黑色三角弧线填充。晚期四大圆圈用黑色绘制,圆圈画得草率不规整,构图简单。

3.“四灵”纹秦代玉器出现的四灵是神话传说中四大神兽,古代认为四象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又称天之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位天神实际上来源于古代的星神崇拜。

4.秦玉上的蟠虺纹有两种:一种是浮雕状的,蟠虺划分为若干单无,众虺交缠,隐现头羽,虺体下衬以斜线纹地,使纹饰显示出三维立体层次。此类蟠虺见于秦公大墓和益门秦墓的玉琥、璜、凸齿形佩上,也同样见于关东列国春秋中晚期玉器上,既使吴国玉器上的也毫无二致,显示出华夏玉文化的共性。

5.源自西周青铜器的“秦式龙纹”另一种蟠虺纹则为秦玉上所特有,称之为“秦式龙纹”,其特点为纹饰均以纤细的阴刻线构成,勾连紧密,没有层次,不分单元,头、羽、翼不明显,仔细观察才能分辨出这是一个个龙头。

6. 秦代玉器钻孔基本上是两面钻   即使极薄的片饰亦是如此,这是自良诸文化以来的传统作法,目的是保证器表孔缘的平整。有些玉器上的孔径非常小而有一定深度,如益门出土的M2:172条形佩孔径只有0.2厘米,据说秦陵铠甲坑石甲片上的钻孔也很小,这一定需要硬度较高的金属钻头来完成。秦玉多片状器,所以秦玉工对平面的加工显然比较在行,一般加工平整,打磨光滑,很少留下锯剖的痕迹。象凤翔南河屯的玉璧、秦公大墓的白玉戈,璋形佩等器都显示出高超的抛光工艺。

7. 琢治纹饰要有金属铭具配合解玉砂、水进行,难度较大、从益门的玉琥、条形佩上的浮雕蟠虺纹看,其布排、轮廓不及关东同类纹饰整齐清晰,显然在加工中对设计的变形较大,与渐川下寺兽面纹玉牌那样严整的纹饰相比,秦人的琢纹水平显然较低。  

8. 用“刻”的方式加工纹饰确为秦玉的一大特色一般玉器上的所谓“阴刻线”实际也是用铊具琢出来而不是刻出来的,前述下寺楚墓和黄君夫妇墓玉器上与秦式蟠虺纹相类似的阴文线条就较粗,转折处有毛糙的抛物线,铊具加痕迹明显。秦玉上的阴刻蟠虺纹则不然,其线条纤细,短促,转折处利落自如,这样的阴文线条以传统铊具是无法完成的。细观其线条是由很多密集的小点组成的,如同唐代金银器上所见的錾刻痕迹。在秦公大墓的殉匣中发现有小型质坚的刀和凿,很可能就是这些工具在玉器上留下了刻凿的阴文线条。同样的痕迹在联志村的秦代玉人、琥、璜上更为明显。用“刻”的方式加工纹饰确为秦玉的一大特色。

9.秦人喜爱的蓝田玉古人辩玉,首德而次符,就是说玉之真伪优劣决定于玉的质地而不是玉的颜色。秦人对玉色的偏好虽不见于史载,但从大量的发现看秦人更喜欢深色的青玉,如凤翔南河屯的两件玉璧、秦公大墓和益门秦墓中出土的刻纹璋形佩、烟台芝罘和西安联志村两批祭祀用玉,这些作用重要、秦文化特点鲜明的玉器均以深青色玉材制成,肯定不是偶然的。而凤翔高在M10的两个殉人身上倒佩有很好的白玉璜、玦可以反证白玉不是秦人最珍视的。

10. 秦器中传统的器型多而创新的器型少基本的器型都是承袭西周的礼玉形制,脱胎于西周柄形器和玉璋的璋形佩为秦玉独有的形式,其它的都是中原系统玉器式样。秦人在诸戎中是最早接触周文化的,周人东迁后,秦在岐周故地立国,并且“收周余民而有之”,所以他接受的华夏文化主要是正统的周文化,而且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吸收。在商鞍变法之前,秦人是相当守旧的,变法之后,文化又置于法家的专治之下,所以文化艺术一直没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秦代玉器的新器型,新的器型只有龙形佩、多节齿边形饰、璋形佩、带钩、出齿的璜形佩等少数几种。

11.秦代玉雕趋向于写实秦玉中以“磨”的方式加工的片状器多,用多种方工琢制的圆雕器比较少,从笔者所得到的一件秦代青玉骆驼可以看到秦玉与汉玉不同之处,玉质上秦人尚青所用是当地的玉材,石质较强,器型简洁写实有商周特征,眼部尾部缺少游丝刻刀功不够细腻,秦代玉骆驼器体型巨大,长20公分、高15 公分、厚达7公分,与普通汉代圆雕作品相比明显的大出许多。

12. 秦玉镂空技术是不发达  既使在片状器中,秦玉的镂空器也远远少于关东。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58章 和氏璧传国玉玺秦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