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厚1.1厘米;
HUB省荆州郢城镇黄山村出土的玉剑珌,局部有深褐色沁斑,全器呈弧边梯形,饰几何形卷云纹,长5.4厘米、宽4~5.2厘米、厚1.4厘米;
重庆小田溪秦墓M22出土的一件玉剑珌亦为此类形制,器身饰几何卷云纹,该墓群M12出土的玉剑珌,有深褐色沁,器身呈弧边梯形,通体素面无纹;
河南南阳拆迁办发现的秦墓M208出土的玉珌,呈青色,一面阴刻卷云纹,一面阴刻螭虎纹,上宽5.8厘米、下宽5厘米、中厚1.3厘米、高3.2厘米。
秦代玉器蜻蜓眼式琉璃珠:秦代墓葬中出土蜻蜓眼式琉璃珠较多,形制多样。
湖北襄阳王坡秦墓(M37:3)出土的琉璃珠,以连珠点纹形成圆、椭圆和三角等形状,将珠体表面的眼珠分隔成若干独立的小单元。
陕西咸阳塔儿坡战国晚期至秦代墓地出土的蜻蜓眼式琉璃珠则存在三种特殊的构成几何线的方式:
一是采用深色料条构成宽边直纹,M25085:1、M46386:2-1;
二是以双直线纹间隔眼珠,如M46386:2-2;
三是以较大的料滴构成平行三排联珠纹眼珠装饰于联珠纹之中,M46386:2-3。
成都羊子山战国晚期或秦墓M172出土的蜻蜓眼式琉璃珠,用直线组成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画出对角线,成为装饰主体,眼睛则弱化为小圆圈,位于对角线的交叉点。
秦国在公元前221年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秦国玉器主要是出土于西北地区的东周秦墓及早期秦郡雍城,数量不是很多,工艺也不算精美,但非常有特色。
以串饰为主,纹饰的呈现则以龙纹,虺龙纹,凤纹,云纹勾连云纹为主,雕刻技法采用阴刻细线,常在弧线弯曲处采用几何方形呈现,布局紧密,这些特色与中原楚越所产的玉器有所区隔,秦国位处西部边境,立国之初接受周文化的影响,但玉器之制作,却仍保持秦国质朴简丽的区域性特色,其崇尚五行水德尚黑之说,导致偏好深色或青色玉材,器型方面则以礼器用途的圭,璋,璧或实用的配饰。
秦代玉器主要出土于咸阳城址及阿房宫遗址,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秦代墓葬。
影响秦代玉器缓慢发展的原因为何?
(1)先天不足,基础不好:秦代文化是东周秦国文化基础上发展成长来的,但秦国缺乏优良的琢玉传统及技艺,因此影响到了秦代。
(2)立国时间短,风格没有形成:秦代立国只短短15年,没有培养出一批琢玉高手。珍宝玉器被大量掠夺。随着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刘邦和项羽都曾光顾咸阳城,大肆掠夺奇珍异宝。秦朝灭亡,秦国大量玉宝器落入起义军首领或富豪手中,有的可能混迹于汉玉中,需要认真分辨,有的不知所终。
(3)秦宫廷玉面幕还未揭开:宫廷皇室玉是一个时代玉器水平的标志,今秦代皇陵及上层贵族墓,至今还未发掘。
在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秦统治者还是采取一些有利玉器的展措施:
(1)重视收藏玉器。有收藏「和氏璧」、「昆山之玉」、「明月之珠」。
(2)重视祭典礼玉。秦始皇到处巡游,每到一地都要祭祀天地四方及列祖列宗,而祭祀多必用玉。
(3)重视陈设玉器。
(4)重视玉剑饰。秦是一个崇武的国家,因此大量需求剑,剑多,剑玉必定也多。
秦代玉器具有战国至西汉的过渡类型色彩。
秦代玉材亦有两大类:
一为和阗玉。用于琢制陈设玉及装饰玉。如: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玉杯,即和阗玉。
一为地产玉。即产于秦国境域之内的玉材。与陕西蓝田玉和河南南阳玉系统较为接近。此类玉材主要作祭祀玉和丧葬玉。秦代玉器据其用途,可分为祭祀玉,陈设实用玉,及装饰玉三大类。
周代未曾见到成套的〈周礼〉“元器”同时出土,却在秦代祭玉坑中出土了成套文器(璧、琮、圭、璋、琥、璜),说明秦代对周代礼学还相当重视。玉坑中出土的玉人,四肢呈捆绑状,脸上毫无表情,头上有髻,与秦兵马人俑相像,这应是用于祭祀的玉人,也是古代人殉制度在秦代的新形式。
秦代有展示宝器的爱好。据文献记载,秦代的陈设玉相当多,且体形巨大。秦代玉器的雕工及装饰技巧,既没有战国玉器的雍容华贵及玲珑剔透,又没有汉代玉器的精雕细琢及千纹万花,形体较为笨拙,花纹较为粗糙。从雕工及装饰方面观察秦代玉器,粗获有余,细润不足,给人以一种短期行为的感觉。
秦代玉器与众不同的特点
1.如柿蒂纹(又称花瓣纹)柿蒂纹多雕在有盖的器皿上如:玉卮、玉杯、玉炉等器皿的盖部的顶端。古代寓意纹样。顾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