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些用于佩带的动物形玉雕,可能也属这类玉器。
礼仪用玉汉代用于礼仪的玉器,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考察,和先秦时期有所不同。《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载用于“礼天地四方“的璧、琮、圭、璋、琥、璜(所谓“六器“),都属礼仪用玉。但到汉代只有璧和圭仍然作为礼仪上使用的玉器。
玉璧在汉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则从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汉代玉璧的花纹,除了传统的蒲纹和谷纹外,还流行着在蒲纹或谷纹的外面加饰一周兽纹或鸟纹。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在谷纹的内外各有一周线刻兽纹带,直径达33.4厘米,在汉代玉璧中是罕见的。此外,还有一些玉璧,在周缘之外另加一组或几组透雕动物纹,如满城汉墓出土的 1件谷纹璧,外缘有透雕双龙卷云纹附饰,纹样优美生动,是汉代玉璧中的珍品。
东汉时期的这类玉璧,有的在透雕动物纹附饰中还出现“长乐“、“宜子孙“等透雕字样。这种外缘附加透雕纹饰的玉璧,除作为礼仪用玉外,还能起着装饰的作用,其中镂刻吉祥语的小型玉璧,还可能用作佩玉。这说明汉代玉璧,在造型、纹饰和功用等方面较先秦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六器“中的琥和璜,汉代虽然还存在,但已是作为装饰用的佩玉了。璋和琮,在汉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
汉墓中偶然出土的玉琮,也已是利用旧玉改制成具有其他用途的玉器了,如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琮,已被改作九窍塞之一的生殖器罩盒。JS省涟水汉墓所出的玉琮,上有鎏金的银盖,下有由 4只展翅银鹰托着的鎏金银底座,也已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了。
丧葬用玉汉代人认为玉石能使尸骨不朽,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玉琀和握玉。
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完整的玉衣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由许多小玉片编成。根据等级的不同,用于编缀玉片的分别为金缕、银缕或铜缕,个别还有用鎏金铜缕或丝缕编联的。满城汉墓所出的 2套金缕玉衣,是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保存完整的汉代玉衣。金缕玉衣体积大,结构复杂,经过精心设计制成,是汉代治玉工艺高度发展的产物。
玉九窍塞是作为填塞或遮盖耳、目、口、鼻、肛门和生殖器等九窍用的,这些玉制品皆为素面。
玉琀一般作蝉形,置于死者口中。
至于死者手中的握玉,在西汉中期以前多作璜形,系用玉璧改制而成,到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为玉猪。死者手握玉猪的习俗,在东汉和魏晋南北朝都很流行。
玉蝉和玉猪的造型变化不大,刻纹也都比较简单。此外,葬以玉衣的死者,其胸背往往铺垫许多玉璧。这些玉璧也应属于丧葬用玉。满城汉墓所出的漆棺,棺的外壁镶嵌26块玉璧,内壁镶满玉版。这种内外镶玉的漆棺虽然很少发现,但也说明玉在汉代丧葬习俗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1、造型与纹饰特征玉璧汉代玉璧的造型也沿用了战国晚期基本形制,一种是圆形玉璧,一种是出廓璧。
汉代出廓璧分四类:(1)双龙纹谷纹璧。(2)双螭纹乳丁纹璧。(3)龙螭纹乳丁纹璧。(4)附设文字。
汉代玉璧还流行内、外二区或内、中、外三区的纹饰,一般内区为蒲纹、谷纹或蒲谷相叠纹,外区为龙纹或风鸟纹。
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它的前身是东周时期的“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玉衣出现于文景时期,而从汉武帝时开始盛行,东汉末年废止不用。完整玉衣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部分。
组玉佩战国晚期至西汉的组玉佩,承袭了春秋时期的组合方式。既重视成组的搭配,更重视各件佩饰自身的美感。西汉中期以后,组玉佩已不甚流行,组合形式也比较简单。
玉舞人以玉舞人作为佩玉的习俗,源于战国时期。玉舞人佩一般为女舞人形象,她们是专供帝王或大贵族使役的舞人。每个玉舞人都有一至两个穿孔,用于穿系佩挂。玉舞人多出于女性墓葬中,应是汉代贵族妇女所喜爱的佩玉。玉舞人造型分为三类:简约型。形象概括,刀法间练。普通型。形象写实,刀法精细,服饰造型可辨。繁复型。
玉舞人造型特点:
(1)都作长袖,一袖高扬舞过头顶,另一袖下垂或横置腰际,长裙曳地,细腰束带,恰如“长袖善舞”;
(2)舞姿多变,动态突出,作“翘袖折腰”之舞姿;
(3)造型概括兼夸张,刀法简洁有力。
玉具剑在剑和剑鞘上装有玉制剑饰的剑,称为“玉具剑”。四种玉饰齐备的玉具剑出于西汉时期。典型的玉具剑,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的纹饰题材和雕刻技法是一致的。西汉后期出现水晶的剑饰。水晶剑饰邢台北陈村刘迁墓西汉后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