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9章 巅峰之作汉代玉器 (5/6)

韘形佩汉代韘形佩,又称心形佩或鸡心佩,造型是中间主体呈上尖下圆的倒心形,边缘附设镂雕各式纹饰,它是由先秦的玉韘演变而来的玉饰。

玉枕作为日用器兼葬玉的汉代玉枕,可分为玉枕、镶玉枕、镶虎头玉枕三类。

玉容器汉代发掘出土的玉容器主要有高足杯、角形杯、盒、卮和镶玉盖杯等。玉高足杯杯身作圆筒形,杯把下有圆形杯作。早期高足杯刻有细致的纹饰,晚期的高足杯为素面。玉角形杯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角形杯,杯体作犀角形,杯身浮雕卷缠的夔龙纹,杯体上浅浮雕卷云纹,近底部为圆雕,空隙地阴刻勾连云纹。

汉代玉器玉卮,卮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具,始兴于战国。迄今最早的玉卮是洛阳金村所出的嵌铜玉卮。南越王墓的玉卮,为铜质框架,其间镶嵌阶梯式连线乳丁纹玉片而成器,髹漆木盖,盖上有玉钮和玉饰,环形带柄耳,三兽蹄形足。故宫博物院藏玉卮,通体玉料雕成,盖有高浮雕三鸟形钮,卮身雕凤首方折夔纹,并满填阶梯式连线乳丁纹,环状耳,三足。

玉带钩汉代玉器装饰品中,带钩是最常见的一种。其特点是:

(1)钩身呈细长状。圆雕细长条形,或琵琶形,其长度一般达到15厘米左右。龙首形钩首,有双角、双眼睛、口齿分明;

(2)钩身弧度加大,钩钮底部与钩尾底边可在一个平面上;

(3)多椭圆钩钮;

(4)通体雕刻纹饰。常见纹饰为连线乳丁纹、浮雕螭纹和扭丝纹等。

汉代玉器玉铺首,铺首始于古代宫门所嵌的犀牛头骨。因犀牛有祥瑞意思,故用之。兽面形铺首,源于周秦时代铜器、陶器的兽面衔环耳。玉铺首的兽面,形象凶猛,有驱邪辟恶之义。陕西兴平茂陵附近出土的玉铺首,圆雕,以兽面为主体,其上浅浮雕兼透雕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神。缺环。

玉砚滴江苏扬州甘泉老虎墩东汉墓出土,作飞熊跪坐状,头顶有一圆口,腹中空,上有圆形银盖。飞熊睁目张口,背有双翼,掌托灵芝,全身刻羽毛纹。

玉座屏由四块镂雕玉片组成,两侧支架为连璧形,璧内雕曲身缠绕的龙纹。中间玉片略呈半月形,分上下两层,分别透雕有盘膝高坐的“东王公”和“西王母”以及人物、鸟兽和神化动物形象。

2、纹饰传承与演变

(1)战国晚期——西汉早期玉器纹饰是以规律性的纹饰,搭配平面立体化的动物纹为特色。

(2)西汉时期玉器纹饰以凹弧面和多视点的角度取像所营造的立体化动物纹,或在玉器表面制作高浮雕、浅浮雕等动物纹饰为特色。

(3)西汉晚期——东汉西汉晚期,平面立体化的动物纹饰开始朝图案化的方向发展。到了东汉时期,生动立体化的风格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繁复的纹饰布局,呈现工艺化的风格。

(4)螭纹春秋战国玉器螭纹,总体造型特点是:身体细长如蛇,有二足或四足,满饰鳞纹或扭丝纹。螭头可分二类:近圆形,无耳;脸较长,有耳,嘴鼻较窄。两汉玉器螭纹造型总体特点是:身形为四足走兽形,足为拳曲形三爪,身体或作穿云状;螭头如虎,分别有立式方圆耳或耷耳,单角或分枝角;尾细长,或分枝,或饰扭丝纹;玉剑饰上多高浮雕大小二螭作相对视造型,可能代表母子螭。

(5)龙首纹汉玉龙首纹的造型特征是:尖耳或耷耳,额头起尖,张口,长分枝角或单角,上唇较宽,或下卷,下颌呈斧头形,小圆眼左右有眼角线。

(三)汉代玉器特征

1、传统与创新兼容。装饰品的造型、纹饰题材,很多都有战国玉器的遗风。如谷纹龙形佩、玉剑饰、玉带钩、螭纹佩等。艺术风格总体上延续战国玉器的特征。如阴线刻的纹饰、浅浮雕谷纹、龙凤螭形佩等。汉代的创新玉器达到新高峰。装饰品、葬玉、日用器及观赏陈设器,都在种类、造型与纹饰上有较多的新发明。如玉衣、玉舞人、刚卯严卯、司南佩、玉枕、角形杯、砚滴、卮、屏风、铺首、玉辟邪等。

2、玉器镶嵌工艺空前发达。玉具剑分为铜、铁剑两种,很多器物出土时玉剑饰保持完整(南越王墓);首创镶绿松石铜镜(南越王墓);玉面罩或玉枕上嵌金箔片(徐州后楼山汉墓);铜质杯及卮框架上满镶玉片(南越王墓);铜质或漆质枕上嵌玉片(满城刘胜墓);木棺外镶玉版(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木棺内镶玉版,外镶玉璧和圭形玉(满城刘胜墓);棺中笭床上镶谷纹璧(长沙咸家湖汉墓)。

3、葬玉空前发展。汉代葬玉空前发展的原因:由于上层统治阶级的倡导,厚葬形式风靡一时,以玉器殓尸的制度,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和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葬玉的形式与内容,有规范性和统一性的制度可遵循;道教“长生不老”的宗教观,深浸于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

4、日用器的新拓展。帝王与贵族的生活里,大量应用玉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59章 巅峰之作汉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