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0章 稀有魏晋南北朝玉器 (2/4)

禁止厚葬,薄葬之风兴起,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丧

葬用玉大大减化。玉衣在这个时期已经不再制作,九窍玉也很难找到成套的,玉琀玉握的制作水平也不如以往。

4.第四类为观赏陈设器,有瑞兽等陈设用品 随着东汉末年佛教的盛行,出现了用玉制成的佛造像。陈设用玉还有玉辟邪、玉瑞兽等,目前所见多为传世品。

5.第五类为日用器,有盏、卮、杯、樽等。生活用具 包括玉印、玉钗、玉带钩,玉棋子、玉小方牌、玉樽、玉栀、玉耳杯和玉盏等。这些玉器的制作都较精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意义。

造型与纹饰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总体面貌及格局:其玉器的风格特点是简单,用途简化,装饰简。汉代以前盛行的礼仪玉,魏晋南北几乎不见,偶尔所见琮璧礼玉,或是前代旧玉,或是仿摹,没有创新。丧葬玉在此时期,也大为减少,不受重视。魏晋南北朝玉器,有所创新并打上时代特点的,要推日用玉和装饰玉。当时日用玉有玉杯、玉带具和玉印等。玉带钩的特色在当时:器型一般较小,钩首多作龙首形,变厚变宽。当时的装饰玉承袭汉代风格,有衣着饰玉和剑具饰玉两类,但品类、造型及雕琢风格,均逊於汉代。玉珩,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玉佩,多数作如意云头状。

云头形玉珩:玉珩可分两种:作云头形,上部弧鼓,下部平直;近似梯形。云头形玉珩上部正中有一小孔,下部有两个或三个小孔,用于系挂佩饰。

玉透雕龙纹鲜卑头:上海博物馆藏南朝白玉龙纹鲜卑头,呈厚片形,长方形边框内,高浮雕并透雕曲体龙纹。器背面刻铭文两行,从铭文内容可知,此器为南朝宋文帝的御用品,其制作年代是元嘉七年庚午十二月四日,即公元431年1月3日。玉鲜卑头是皇帝衮服上的玉带头。所谓“鲜卑头”,是古代胡语中带钩或带扣的音译,是当时社会对带扣或带钩的一种流行称谓,在众多史籍中都有记载。这种在今天被我们统称为“带扣”的衮带头还有很多别称,如师比、犀比、犀毗等等,根据唐代学者司马贞的说法,这些名称都源自“鲜卑”一词的近音字。

这件晋代白玉龙纹鲜卑头,其材质采用了优质的XJ和田白玉,玉质细腻温润、莹洁可人,虽然没有皮色特征,但是从玉质上判断,应为XJ和田玉籽料无疑。

这件古玉通体透雕着一条蜿蜒蜷曲的蟠龙,龙形呈长首,长角,弯颈,躯身蟠曲,满饰鳞纹,细尾下卷,四肢各三爪。

龙身上还钻有二十余处不透之细小孔洞,原本为镶嵌各种宝石之用,虽然年代久远宝石已全部脱失,但是我们不难想像这件羊脂白玉带扣当年镶满宝石后的雍容华贵之美。

同时,器边框还有小孔若干,是当时与衮带缝缀之用。

更重要的是,这件珍贵的白玉带扣在器背两侧居然还镌刻有铭文两行,共计四十六字,内容为:“庚午,御府造白玉衮带鲜卑头,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工七百”和“将臣范许、奉车都尉臣程泾、令奉车都尉关内侯臣张余”。

其中的“御府”是当时的专门服务皇家的御用制器作坊,结合这件玉器制作精良、用料考究且布局造型华美,加之玉器上出现了详细的铭文记录,将这些历史信息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这件白玉带扣毫无疑问是晋代皇室用具。

综上所述,这件晋代白玉龙纹鲜卑头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玉质出众。

我们知道,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开拓了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从而使新彊和田玉原料大量进入中原。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政治上的分裂,以致争战频繁、交通阻塞,西域的玉料来源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直接导致了玉器制作从汉代的治玉巅峰跌落下来,出现了数量少、品种少、工艺简单的低谷现象。

中国玉器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陷入了低潮,这也解释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传世玉器稀少的原因。

但是这件晋代白玉龙纹鲜卑头却使用了当时极难获得的优质新彊和田玉籽料,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玉器发展在这一时期虽然受到严重的影响,但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则表明在当时的各个政权中存在专门的玉作机构以制造专供皇室使用的玉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生产依然受到相当的重视。

其次,工艺精湛。

这件玉器采了透雕手法,整个龙形雄浑矫健,作俯首攀爬造型,龙身扭曲成波浪形,细尾分支,卷曲下垂。

与一般张牙舞爪的龙纹相比,这种俯首的造型并不多见。龙颈腹部排列整齐的鳞纹,腰部为细格纹,尾、鳍、爪则以长阴线条表现纹理,龙眼内凹,闭嘴扣齿,五官琢刻精细,线条委婉流畅,工艺奇巧精湛,属西晋时期难得的玉器佳作,反映了当时治玉工艺的杰出成就,堪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60章 稀有魏晋南北朝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