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玉器的代表之作。
最后,信息量巨大。
这件玉器背面罕见地镌刻了共计四十六字的铭文,记载了包括玉器的制作年代、制作机构、器物名称、制作工时和监造官员姓名等重要的历史信息。
这些罕见的铭文向我们传递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为后人研究晋代玉器提供了详尽的历史资料,在目前所见的古代玉器中极为罕见,从而使这件玉器更显得弥足珍贵。
从铭文中可以得知,这件鲜卑头“用功七百”,即耗费了700个工时制成。
所谓的“功”是指一个劳力一天的工作量,说明如果由一个工匠来制作,这件鲜卑头需要七百天才能完成。
同时根据铭文提示,该件玉器是由当时的“御府”监制。据《晋书武帝纪》载:“戊辰,下诏大弘俭约,出御府珠玉玩好之物,颁赐王公,以下各有差”,表明御府还收藏有御用的珠玉玩好。
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各朝代,即从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北朝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的360余年的历史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朝代更换频繁、战事不断、政治分裂、经济萧条等原因,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低潮时期。
这一时期的玉器数量大大减少,工艺水平降低,新的玉器类型和品种不多,很多玉器仅是继承了汉代遗风。
由于战争不断,玉料来源十分有限,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材料中质地纯润的白玉极为罕见,大部分玉器使用青玉、青白玉的玉料,此外还有玛瑙、琥珀、滑石、绿松石等玉料来补充玉材。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工艺不但没有发展,反而在逐步衰退,工艺上承袭汉制,大部分的玉器制作简略朴素,工艺上主要有片形、圆雕、镂雕三种,只有个别的精细。
魏晋南北朝玉器发展低迷主要原因有四点:
首先,三国曹魏朝廷禁止厚葬,汉代占据玉器重要部分的丧葬用玉在这一时期受到限制;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绝,交通受阻,用于制作玉器的原料十分有限,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滑石和其他玉种替代;
同时,魏晋时期玄学之风盛行,贵族士大夫突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放达人生,因而玉礼器的制作锐减;
最后,道教求仙的思想受到推崇,人们竞相以“食玉”来寻求长生,很多珍贵的玉料都被碾磨成末。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玉文化的衰落是必不可免的。
正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起和政权更替频繁,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从汉代玉器的辉煌期进入到了玉器发展的低潮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器以装饰玉、实用赏玩玉为主,但是无论玉器质量还是数量都转入低谷,中国玉器从此开始告别“王玉”时代,并最终逐渐走进了商品流通领域。
在《楚辞》即有“小腰秀颈若鲜卑只”之句,对此古人有过专门的注释:“鲜卑,衮带头也。”
而“衮带”就是以采画织成的腰带,是古代帝王及公侯的礼服“衮服”或“衮衣”的一部分,其带端的扣件就是衮带头。
魏晋南北朝玉器玉樽:樽是酒器。湖南安乡黄山头西晋刘弘墓出土玉樽,筒状,兽面衔环耳,外腹浮雕云水纹,螭纹、西王母、羽人和龙、虎等纹饰,三跪形熊足。
魏晋南北朝玉器玉盏:玉盏发现于辽宁北票十六国北燕冯素弗墓中,盏似浅碗,壁较薄,口沿饰弦纹一周。
魏晋南北朝玉器玉兽: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玉卧兽,圆雕,小头宽颈,圆圈眼,颈刻短毛,四肢折曲内敛,宽臀,长尾。
(三)玉器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社会文化背景,制约了玉器的发展。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自三国曹魏时起,朝廷明令禁止厚葬;
战争连绵不断,交通不畅,玉材来源受阻,数量不足,影响了玉器制作;
佛教文化及其艺术品异军突起,大量佛像石刻如云冈、龙门石窟兴建,吸引众多的玉器工匠,影响玉器创作;
道教推崇“食玉”,很多玉料被食用而遭浪费。
2、玉石瑞兽最富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玉器的纹饰风格有三个特点:
(1)是汉代玉器纹饰风格的沿袭;
(2)是唐代粗阴线纹饰的肇始;
(3)是玉器以素面为主。
魏晋南北朝玉器虽从总体上不如汉代,但在一些细节上乃有部分变化和发展。如战国通用而汉代罕见的玉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忽然增多,呈朵云形,其功用、形式均有一些变化;玉諜纹饰繁复,特别是出现了器物两面饰不同图案,这为以后此种装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