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1章 多种族浪漫主义隋唐玉器 (2/6)

与现实的残酷产生激烈的碰撞,传统的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礼制与儒家学说逐渐被更为注重现实生活的思想观念所代替,遥远的理想回归到面前的现实,美好的现世生活成为上上下下各阶层所追求的目标。因此,礼性十足的礼玉和神味太重的葬玉都在唐代退出了玉器的舞台。

玉器的用法方面,有从事神、事人到事鬼的三个玉器使用概念,亦即从信仰法器、佩饰瑞玉到丧葬用玉,汉代大量的葬玉使用正印证了葬玉高峰期。

此后,玉的使用从出土情况来看,似乎较为沉寂,一直到了唐代,玉器才又重新崭露头角,样式精致华美,光泽温润,虽从出土数量论之不及当时的金银器多,但精品屡见。唐玉的精美与汉玉盛时的稳重形态明显不同,异域风情与佛教用玉的出现是唐代玉器的特出之处;在装饰上,与金器、宝石的结合出现更为瑰丽的面貌;在使用上,官方明文制定的玉带和禁用的玉容器,都颇有异彩。

由于墓葬出土玉器的数量少于传世品,早期对唐玉的研究,多以华丽的装饰纹样简单论之,归结了其表现世俗化的瑰丽风貌。近几年来,唐代贵族墓葬与佛教地宫的陆续挖掘,精致的玉器和佛教用玉出土,为玉器研究提供了更多可以佐证的材料。特别是丧葬玉在汉代到达高峰,也同时在此后止息,最可能的原因便是佛教思想传入的影响,改变了厚葬与崇尚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玄学与道教观念。

璧、圭、琮、璜等这些在汉之前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礼玉种类,自魏晋之后就已很少流行,至唐代更是难寻踪迹,但出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本性,唐代的皇帝不仅祭天还要祭地,以宣示自己的统治地位。唐代的玉器种类绝大多数为实用与装饰玉,主要有玉带铸,实用的钗、步摇、簪、手镯和各种器皿如碗、杯、盏、盆等。隋唐及其后的五代、宋等朝代,朝廷官员多带锜,“锜”即官袍腰带上所嵌用的玉饰,又称玉带板。唐代社会生活富足,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她们能骑马狩猎,能着男装上街观灯,参与很多社会活动。

唐代绘画、陶俑中的妇女形象是盛装丰腴、美发高髻、轻纱薄罗、裸臂露肩,宫廷贵族女性更是穿金戴银,服饰之豪华也可想而知,唐代玉器中很多就是妇女装饰打扮用品,玉钗、玉簪、玉梳、玉步摇为头饰,从实物看均以优质玉料制作,有的镂雕花叶,有的半月形雕琢花鸟图案,制作非常精致,剖片极薄,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白玉梳,用来插在发髻上作装饰,富贵华丽。

西安何家村窖藏曾出士一件白玉镶金镯手饰,一副两只,每个由三节等长的弧形白玉组成,各节之间两端都镶有金质虎头铰链,可以自由活动便于开合佩戴,白玉温润如凝脂,装饰性和实用性均达到很高的水平。

用玉料琢制生活实用器皿可以看出唐代宫廷贵族生活的奢华,表明唐代玉器向实用装饰性转化的倾向。唐代玉杯在实用器皿造型上很典型,一种为羽觞形,器身窄长两端较尖,圆饼足,一种为瓜棱形,杯口似花瓣,实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玉八瓣花形杯,水晶八瓣花形杯,两杯都呈椭圆形琢为花形八瓣,白玉杯还琢饰有缠枝卷草纹,富丽而典雅,从器壁的轻薄和造型的大小看显然是用来实用的。

佛教经过数百年的传播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唐代已经大为兴盛且宗派林立,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佛教用玉也成为唐代玉器种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佛教用玉首推玉菩萨,高均为70厘米左右,手持柳枝、净瓶,赤足立姿,身形修长线条流畅,并贴以金箔,造型为典型的唐味,唯材质的原因体型并不大,但制作相当精美。

此外,唐代佛教用玉中常见的还有与其教义有关的玉法轮、玉飞天等等,其中玉飞天也是唐代典型的玉石雕刻艺术品,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多件唐代玉飞天,其中一件青玉质,飞天侧身转头凌空驾云飞舞,上身裸袒双臂舒展,手持莲花,下着长裙,双腿前后相错,身后有飘飞的绫带,身下有翻卷的流云,整个造型美轮美奂,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其优异的制作技巧和优美的艺术造型令观者叹为观止。

唐代与西域交流频繁,输入的和阗玉器除了可能是当时流行于贵族间的舶来品外,甚至还影响了后来的朝廷用玉,如玉带的使用。

还有一种分类唐玉的方法,则是按唐代的历史分期分之,即以时间区分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迄今为止出土唐玉的地点已有十七省市,即陕西、河南、山西、宁夏、内蒙古、BJ、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虽然如此,但出土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仍为唐代都城长安的所在地陜西关中地区,当地多为唐代帝王陵寝与贵族、高官墓葬,还有皇家寺院,由此显示了唐玉具有阶级象征的倾向。

唐代和平昌盛,国际间交流频繁,通往西域的玉石之路非常畅通。所以唐代玉器的用料以优质的和田白玉和青白玉为主,其它玉料少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61章 多种族浪漫主义隋唐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