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5章 康乾盛世清代玉器 (5/7)

,纯度较低并搀杂其它岩石颗粒。这种介质会提高玉器的光洁度,能够使图案文饰磨制过渡性好,表面光滑细润,没有锋利的磨削划痕,加工过程中便于控制磨削量。所以,清代玉器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工艺柔和舒服、磨削适量、手感好、光亮适度、纹饰清晰,完整地体现了玉器的艺术效果。

现代制玉采用高纯度金钢沙或钻石粉。这种磨削材料耐磨性能好,颗粒锋利,磨削速度快,磨削量大,加工周期短。磨制出的玉器,纹饰图案线条极其精细。但由于手工操作很难控制磨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会造成磨削力度控制不稳,产生线条、弧面、曲线,过渡性也不好,磨削光洁度差。这种不足很难有重新修饰的余地。、

使用现代磨削材料加工玉器,产生的工艺效果与清代沙浆工艺产生的工艺效果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从这些差别可以准确地辨别玉器的真伪。

六、清代玉器的腐蚀与现代仿玉作沁的对比

清代玉器由于年代延续较短,玉器被腐蚀的部位较轻微,只是在玉器的柳裂部位或边角有不同程度的腐蚀和沁色,对玉器整体影响不大。有些柳裂部位有极细微的裂痕并有锯齿形腐蚀带,沁色有油质光泽并带有轻微的渗透过渡现象。有些生坑玉器表面粘附着氧化铁锈斑,当这种锈斑剥落以后,表面会留下清洗不掉的淡红色沁斑,并有轻微的表皮渗透。传世玉的表面无论是收藏或是把玩盘带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氧化现象,人们称为“包浆“。由于玉器表面硬度不均匀,会在表面产生极细微的腐蚀点。另外玉器的边角受腐蚀后会使腐蚀部位硬度降低,产生轻微的腐蚀残迹。这种残缺没有锋利的尖角,残痕过渡自然。

现代仿品作腐蚀的方法,主要采用人为碰残,然后进行强化染色,以此假冒玉器的自然腐蚀。仔细观察会发现,这种人为制残产生的残痕结构与自然形成的明显不同,其残痕尖利,染色后残痕中存留着染料沉积物,这种人工染色很容易被清洗掉。另一种作沁是使用传统的提油法,其结果会使玉器表面失掉光泽没有透润感。由于人为强化作沁,致使柳裂部位形成杂质封填现象,并带有生硬的色带,没有向纵深渗透过渡现象。玉器经强化处理后表面会有明显的油腻感,特别是在手中把玩,这种感觉更为明显。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于玉器在一定温度下,强化渗透物不断向外溢出造成的。这种认为强化与自然渗透受沁,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在实践中能够充分地体验出来。

七、清代玉器与现代仿品的质感对比

清代玉器的质感,包括光亮感、手感、熟旧感、透润感、油质感、物质渗透程度等几个方面。生坑玉器一般保持原有的光亮感,无论是成形后及入土,还是生前盘带后入土,表面都会粘附一些沉降物质,并有腐蚀受沁现象。生坑玉器由于受地下温度、湿度的长期渗透,出土后经盘磨很快就会出现油透的质感。熟坑玉器一般经人体温度、汗液、水气、酸碱等物质长期渗透,并受外部环境的辐射氧化,经长期的把玩盘带逐渐使玉器产生油质感、透润感和熟透感。这主要取决于玉器本身的硬度和密度。玉石本身存在着可渗透性,经长期渗透会使玉石内部折射加强,因此人们感觉玉器的透明感越来越好。玉器的熟旧质感是通过长期盘带把玩形成的,由于盘磨使玉器的棱角过渡逐渐圆润,手感更好。通过放大观察,可以看出其表面有不规则划痕和碰残痕迹。在光透下观察,玉表面白度与内部白度有细微差别。随时间的延续与传世把玩,玉器会逐渐呈现细腻油润的质感。

现代仿品无论怎样进行表面质感的强化处理都不会产生自然熟旧的质感效果。这种短期强化与长期自然形成的效果区别很大。主要表现在:玉表反光度极强,或者玉表没有光泽。这两种仿制光度,都不能充分达到清代玉器的质感效果。玉质内部由于没有长期把玩的过程和物质渗透过程,也不会出现折射形成的透润感,而且有些玉器仍存在明显的磨削和光亮划痕,更不会产生由于长期盘带留下的自然划伤和自然碰残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仿制品没有这样的时间、环境和条件,因此也决不会产生出自然熟旧的质感效果。

八、清代玉器与现代仿玉的抛光对比

清代玉器的光亮效果与玉器的前期磨制有很密切的关系。当清代玉器成形以后,总体光亮度已有很大提高。由于抛光材料细腻,经抛光以后玉器总体光亮适中,很少发现玉表有划痕现象,并且玉器的图案纹饰仍保持前期磨制的清晰效果。

现代仿品在前期磨制过程中,总体粗糙,光亮度差。为了达到高光亮度,就需要较长时间的强化抛光。虽然光亮度有了提高,但是由于强化抛光,致使玉器图案、文饰受损,甚至造成精细纹饰模糊不清。有透雕工艺的玉器内壁较粗糙无法进行有效的抛光,造成各部位光亮产生误差。现代制玉采取高效率,高精度加工,在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工艺缺陷是很难克服和补救的。

使用的抛光材料很难使仿品达到清代玉器的光亮效果。

九、清代玉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65章 康乾盛世清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