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8章 古代古玉鉴定金标准《古玉图谱》 (2/4)

特点通常是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料加工成伪古玉,这种古玉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加工痕迹处无氧化,缺乏腐蚀自然普遍性。

四、凝结物鉴定

凝结物鉴定也称包浆鉴定,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1、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牙签,观察不同位置;用牙签刮划附着物;适用范围:没清洗的出土古玉;出土品的包浆有一种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上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五、气味鉴定

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

鉴定方法:湿水,可用水点湿玉器,可嗅出气味;适用范围:出土古玉。

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六、沁色鉴定

沁色是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产生的颜色变化。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局部或内部产生的颜色。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适用范围:出土受沁玉器;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激光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但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七、化学鉴定

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石灰、火及其它方法烧制呈白化现象的伪古玉,目前主要应用食醋和二是丙酮两种化学物品进行鉴定。

鉴定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局部烧煮,丙酮刷洗;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具体方法

先把醋烧开,把伪古玉局部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可清洗掉白色粉末,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质,真假立断,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丙酮主要是针对用胶及颜料一类物质调成的白浆涂刷在玉器表面,利用丙酮局部刷洗,即可洗掉白浆,真伪立断。如是真古玉的鸡骨白现象,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洗不出白浆的。此种化学方法请慎用,即使真旧古玉,也千万不可长时间浸煮在酸性化学试剂里,因为任何玉石长期在酸性溶液腐蚀下都会受到破坏的。

八、艺术水平鉴定

玉器制作工艺,在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68章 古代古玉鉴定金标准《古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