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6章 —木渎竹简:简牍--最古老的图书 (2/3)

从不同泥料到造型到名家,他建议我玩一些小众物品,聚少成多,你总会玩明白,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得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竹简是研究战国楚文字和西汉初年书法的重要资料。先秦时代,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这时的书法与文字的变革紧密联系着,它从稚拙阶段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显的隶意。

竹简的字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常见于楚国简帛,字形结构是楚国文字的本色,书法体势则带有“蝌蚪文“的特征,可以说是楚国简帛的标准字体;第二类出自齐、鲁儒家经典抄本,但已经被楚国所“驯化“,带有“鸟虫书“笔势所形成的“丰中首尾锐“的特征,为两汉以下《魏三体石经》、《汉简》、《古文四声韵》所载“古文“之所本;第三类用笔类似小篆,与“古文篆书“比较接近,应当就是战国时代齐、鲁儒家经典文字的原始面貌;第四类与齐国文字的特征最为吻合,保留较多齐国文字的形体结构与书法风格。竹简书法俊朗,疏密得宜,对研究中国书法史有很重要价值。

简册,“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西周和春秋时期有竹木简上记事的方式,战国时期的竹简发现很多。战国中晚期的竹简,内容为遣册、古书和卜筮记录。秦木牍和秦简上的隶书字形正方、长方、扁方不拘,笔画肥、瘦、刚、柔,极尽变化。点面有明显的起伏和波势,用笔有轻、重、疾、徐的区别,是考证隶书发展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战国的竹简是手写。这些字的笔画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或偏前的部分略粗,充分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色。这与金文随形轻重和因接搭凝结的笔画形态不同,已由迟重变为流美,笔画和体式也较篆文更为简略。可见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已有初期的隶书在流行。“简书“是近年在中国书法界兴起了一支流派(又称“竹简书法“)。这是一种仿效秦汉竹简和帛书的“古隶“体式,即效仿先秦、两汉时代在竹片、木片和丝织物上的古文字的书法,即以独特的国画颜料配制古朴赭黄色,以板刷在生宣纸上刷出类似竹简书竖条,字体就写在这赭色“竹简“条上,别有一番古雅特色,适应了现代审美装饰情趣。对色彩变化瞬息之间的精确把握,使书法获得了“随类赋彩“之妙。这种书法呈现出活泼,具有生机的形象。“简书“这一书法艺术于图与文的抽象共性中彼此和谐。使我们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驰骋在色彩和图案带给我们无限想像的空间里。

竹简保存

在竹简制作时尽量的去除水分保持干燥是一部分原因,可是并不能就确保它的长久保存,因为之所以竹简腐烂是因为氧化,所以即使竹简被泡在特制饱和纯净水里只要没有氧气它就不会腐化,这就是竹简能保存千年的道理。

竹子挺拔、俊秀,经冬不凋,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对竹子更是怀有一种特殛殊的感情,赞其“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高尚情操。以竹为乐,爱竹成癖,以竹咏志,借竹抒怀,成为诗词、歌赋、绘画、音乐、园林等的重要题材。纵观世界历史长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延续中,惟有中华文明,以其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生生不息,传延至今。古老的中国,历经沧桑与磨难,依然巍巍屹立于今天的世界东方。这让国人引以为豪,更让世界为之震撼。而这其中,简牍的作用无可取代,载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将中华民族的博大文化与伟大精神共同彰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在当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全面复兴的中国,华简心怀赤子之诚,致力于为华夏文明的复兴承担己任。旨借历史赋予简牍的教化力量,唤起国人的精神记忆,从而使更多的人乐于接受和学习先人智慧,以发扬大国学,推动全人类的和谐大发展。而最能够承担此任的,便是中华简牍,即为华简。

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拥有着启迪智慧的无穷力量。其集中体现在哲性的思考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06章 —木渎竹简:简牍--最古老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