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乾坤骨董集—古代常把玩四件骨董
骨董从古至今都有很多人喜爱,古代最常把玩的四件骨董,来了解一下玩哪四件古玩骨董?
第一个首先要说的就是扳指。扳指它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早,战汉商周就有,扳指出先是在于商代,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人们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扳指是个辅助射箭一个工具或者打猎获得一种荣耀象征,戴于拇指,正下方有一个槽,用来扣住弓弦以便拉箭,作用是防止放箭时,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
因功能类似扳机,故又称为“机”。扳指还被称为“韘”,据《说文·韦部》载:“韘,射决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韦系,箸右巨指。”明确阐述了扳指的功能以及用法。现发现的最早具有扳指功能和外形的用品出土于妇好墓。
扳指的出现到了满清才被大家众所周知,满族人最早的扳指是用鹿的骨头做成的,佩戴是在右手的拇指上,当时戴扳指主要是因为拉弓射箭的时候,可以防止快速的箭擦伤到手指,到后来不打仗了,渐渐的就有了玉石和金银器等贵重的材质做的扳指,佩戴也象征着权势和地位,这些都体现了满洲贵族那时的尚武精神。到了后期就只是当做一种装饰品,皇帝有时候赏赐有军功的武将,也会奖赏扳指。文员大部分是不戴扳指的。
扳指原本使用犀牛角、兽骨制作。根据不同的材质,就有不同的扳指儿护养方法。比如象牙扳指一般有槽痕,所以要经常擦拭槽痕中的污渍,但多用上好的皮毛。象牙制品一般会在五六十年后开裂,所以很少用水来清洗,而是多用胭脂(纯天然制作)和酒糟来清洗,不仅有很好的清洁消毒功效,而且还不会出现水中杂质浸入象牙内形成渍斑的情况。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为象牙扳指儿制作一个紫檀木的内胆,因紫檀木略有淡香且能吸水分,与象牙可以达到互为护养的功效。
第二各种镂空雕诗文玉佩。这个无论是咱们在看古装剧还是史册中记载。都能发现当时的男性或者女性喜欢贴身佩戴和把玩精美的美玉。尤其是在电视剧中也能看到把玉佩挂在腰部颈部,或者把玉佩当成定情信物交给自己心仪的女子,所以说有了这句,古之君子必佩玉。有坦荡,胸襟沉稳的感觉,所以也有古语说,君子如果没有其它变故,玉是不离身的。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明清是另一个玉文化繁荣的时代,这时民间盛行佩带各种玉佩饰。有钱的人上到帽檐前饰,中至玉腰牌,玉挂件,下至玉鞋扣,几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会带个玉手镯、玉耳环,玉扳指等。所用玉料大多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别以产于XJ和田的羊脂白玉最为名贵,黄玉也同样价值不菲。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国的。但由于翡翠石料一般较为细小,所以多用来做介面,耳环等小件器。我们现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饰都是明清两代的产物。
佩玉已逐渐成为首饰时尚,许多人都非常喜爱。在玉佩中,往往运用了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等中国传统图案造型,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幅图案”的美术表现形式,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分体现了玉石文化的精髓。
第三各种材质印章。印章在古代被称为玺,是我国书法和雕刻结合的一种独门的艺术门类。后来被后世称为印章。《史记·孝武本纪》:“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后汉书·公孙述传》:“多刻天下牧守印章,备置公卿百官。”《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他﹞又惭次学到作画游戏,勾股占验,甚至镌印章。”鲁迅《书信集·致王冶秋》:“因为寄书要挂号,收信人须用印章的。”
明陶宗仪《辍耕录·印章制度》:“古无押字,以印章为官职信令。”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中悬画佛一轴……不署姓名,印章亦模糊不辨。”
印章主要是以石材所用居多。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一般的文人,书画家几乎是不喜欢用印,藏印。中国书画所谓的四绝,指的是诗书画印。立体的模式,在明代却是愈演愈烈的兴起来。这四者互相渗透,互相滋养,互相影响,应当常常成为文人写诗。作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印章拥有悠久的历史,现当代对于印章的理解较为狭窄。印章的形式多样,除传统类型的印章外。还包含虎符、戒指等类型的印章。
印章是金石艺术的体现,融入了书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