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7章 —玩古玉 (1/8)

第47章乾坤骨董集—玩古玉

李舞雩最喜欢玩古玩,古玉温润如玉,古玉是古代美石之泛称,具有质地细腻、色泽湿润、莹和光洁、冬不冰手、夏无激感等优点,遂为世人所喜爱并逐步成为封建礼制的重要表征。一般汉代以前的玉器为“古玉“。有时候古玉指清代以前(包括清代)的玉器。每一件古玉都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域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审美观念等等。可以说古玉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化,大约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

同时,中国的玉文化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世界各大洲均发现有玉矿,但这么早用玉并把玉融入民族血液中的中国首屈一指。中国可谓“玉文化之国”,因为只有中国才欣赏玉,懂得玉文化,西方的老外只欣赏晶体类钻石,这大概缘自东西方民族性格不同,而导致异样的审美情趣。老外性格外向,喜欢直来直去,因而钟爱通明透亮的宝石;华人性格内敛,讲究含蓄蕴藉,总觉钻石灿烂,眩目张扬,且一览无余,缺乏内涵,因此欣赏精光内蕴、含而不露的宝玉。这也便是中国古人常常以玉喻人、以玉比德、以玉状美之缘由。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收藏玉器的时尚,商代富豪墓中就有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出土,历代君王如秦始皇、宋高宗、清乾隆等都是玉器的大收藏家;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元代朱德润的《古玉图》、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清代吴大的《古玉图考》等都是古玉收藏与研究的论著。我国的玉雕自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开始至今已经历了七千余年的发展,成为蜚声世界、独步天下的工艺美术品,在世界上三个以制玉而闻名的国家(中国、墨西哥、新西兰)中最为源远流长。中国人对玉的特殊喜好自古有之,古人云,石之美者为玉。也曾有人形象的比喻,玉是大地的舍利。被誉为华夏文明第一块奠基石的高古玉,有着高深莫测的神秘色彩。在古代,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彼德焉。而玉的温润色泽象征仁慈,坚硬质地象征智慧,不伤人的棱角表示公平正义。民间相信玉能护身、驱邪,代表着正气和灵性。对于古玉,可以工精、质优、色巧、形奇为标准进行收藏。一般说来,新玉的鉴定侧重于真假玉材、质地优劣与雕工的精细;而旧玉的鉴定,则要识别玉器的制作时代、历史上的作用和占有者的身份等等。古玉一般刀法比较精美,纹饰比较古朴,鉴赏古玉,更应重视的是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玉器收藏和书画、陶瓷、金属器物等艺术品的收藏有所不同。

首先,“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以玉比德”,“君子”是人们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先哲们既看到了玉的自然之美,又看到了玉具有德的内蕴,因此找到玉作为君子的象征,以示君子的德行高尚。

“玉”字在人们心目中也一直是美好、高尚的字眼,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都用玉来形容,玉容、玉面、玉女、冰清玉洁,金玉良缘、珠圆玉润等等的词汇不胜枚举。

中国的“玉文化”,实为贯穿古今的典型民族文化。一般说清代以前的玉器称“古玉”,汉代以前的玉器称“高古玉”。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发现精细石器——玉石以来,一直欣赏并崇拜玉器。在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之前的几千年间,华夏先人认为世间最宝贵的的物质就是“玉”。《山海经》中关于“玉”的记载多达三百余处,而记载金、银、铜、铁,仅有寥寥几十处,可见古人对“玉”的重视与崇尚。因此,古人用“宝玉”制作尊贵礼器,献祀神祈与祖先,所以古玉在远古社会曾为“通灵神玉”。

诚如《山海经·西山经》所言:“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可知在古人心目中,只有“天地神鬼”才能享用“宝玉”。即便后来出现了金、银、铜器,“宝玉”的光辉依旧璀璨,代表天子权威的印玺,法定必须用玉制作,“玉玺”等同“御玺”,而王后、诸侯及大臣,只能用金、银、铜印。“玉”字写作“王内一点”,普遍解读为“王者怀中之物”,所以上古时代的古玉又称“王玉”。“玉”本属稀少宝贵资源,古时即为西域小国贡献中原大国的上等贡品。

中华民族崇尚的谦和、礼让、含蓄、典雅的情操是玉之美、德之光的折射,他们融入民族血液,传承至今,也成为玉器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各国为抢夺玉资源,甚至不惜举国一战,正如当代各国为夺石油资源而爆发中东战争一样,当年商代武丁王“伐鬼方三年”,其实就是因为西域的“鬼国”拒绝

贡“玉”,而出兵抢夺玉资源。古时玉器异常宝贵,也因玉器的加工难度甚大。玉质坚硬,特难加工,而古时工具不佳,全靠手工“琢磨”,一件精美玉器的成型可能耗费玉工几年甚至一生时间。古时玉器是献祀的“神器”,古人制作时必怀异常虔敬之心态,倾注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绝非现代商品的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