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7章 —玩古玉 (2/8)

制工艺,缺乏感情与心神的投入。因此,高古玉器饱含先人的情感与灵智,其生命力穿越万年而不衰,其艺术性神奇精妙而绝美,举凡“鬼斧神工”、“出神入化”、“形神俱备”、“勾魂摄魄”、“超凡脱俗”、“空前绝后”类赞誉之词,舍高古玉器而岂有他哉?稀缺的资源加昂贵而精美的做工,所以,古代玉器实为帝王皇家拥有之物,一般平民是不敢也不能“怀玉抱璧”的。

其次,“玉,石之美者。”玉器的原料是天然的、稀有的、独一无二的,有些玉还具有宝石的特点,原料本身就有很高的价值,而其它艺术品则不具备这种条件;

最后,玉器收藏是多样性的,有古玉收藏和新玉收藏,还有人专门喜欢收藏玉料的,这也就有了不同的层次。

中华民族爱玉敬玉崇玉的历史悠久,从上古先民直至近代,人们对玉均情有独钟,中国在各个时期都遗存有一批极富时代特征及历史研究价值的代表性器物,大体上有夏朝古陶器、商周青铜器、战汉漆器、隋唐金银器、宋明清瓷器,这些器物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各领风骚,却没有一种能像玉器那样经久不衰,长期受到民众如此的宠爱,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古玉资源有限,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抬高了其收藏的门槛。

同时,古玉的文化含量较高,与当时社会的装饰、审美、财富、权力直接关联,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在表达其力量、意志和审美观的同时,也在兴替演进中处处显示着历史痕迹。

因“高古玉”多为“神玉”、“王玉”,其面世均为古代帝王或皇族墓中出土,一般人墓中顶多有点石器、陶器之类,绝不见玉器。远古时期,部落首领“惟玉为葬”,王者自命“天子”即“天神之子”,生前佩戴“神玉”护佑,死后则须用玉器陪葬,由“玉神器”导引逝者的灵魂升天成神,返祖归宗,以便享受后裔奉祀,颐养天年。古时葬俗“视死如生”,原始部落首领以及后代皇帝下葬,往往陪葬生前无比珍爱的玉器,所以精美的玉器多出自皇家陵墓。而皇家陵墓本来就少,再加防盗措施严密,所以世间显现的精美古玉就实在罕见了。

市面少见古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目前的法律规定还不允许拍卖出土文物,如青铜器、高古玉,国内拍卖公司就不敢公开拍卖,致使很多古玉或是藏而不露,或是走私出境,如此想来,古玉露脸的机会还能多吗?目前国内上拍的高古玉器,多以海外回流的身份合法化,出入变通,身价倍增。物以稀缺为贵,因此,年代开门的精美古玉,市场价格异常昂贵,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有钱的买主,皆为富商巨贾,并非古玉行家;而古玉玩家,又都缺钱,重器不得上手,只能隔着展柜玻璃,享享眼福了。

二、古玉难辨

古玉珍贵,价值连城,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真品古玉难求,于是仿造成风。唐宋就曾仿制古玉,明清继往开来,仿品巨增。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于今利益所趋,仿古之风尤盛,且设备先进,工艺高超,致使赝品当道,弄假成真,于是“假作真时真亦假”,除了博物馆里的藏品,一般人手中的古玉很难被人认可。但,博物馆中的藏品也应分别对待,一类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肯定不假;另一类则是民间征集品和名人赠予品,就很难说是真是假。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馆都曾收购过一批高古玉,便引起广泛争议。博物馆中专家不少,都难保真,何况民间藏品就更难辨认了。

懂点历史和考古知识的人都知道,基于保护文物的原则,官方的考古发掘很少,很多古墓的发掘完全出于被动,往往是盗墓者光顾后的打扫战场,所以,真正发掘出土的古玉寥寥无几。那么,市面上何来不少古玉呢?实际上,除了盗墓挖出的,更多则为农村田间耕作和城市基建施工所发现。改革开放之前,民风较为淳朴,相应国家号召,发现的古玉都作为国家文物上交,各地的文物店代表国家接受古玉,并象征性的给上交者一点奖金。

后来发现文物商店也在经营,廉价收购的古玉,高价出售赚取暴利。人们开始醒悟,与其如此,还不如自己留藏,待机私下卖个好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各地的文物市场和拍卖公司蓬勃兴起,古玉倩影遂不断亮相,宝贵价值也与日俱增。特别是2002年,为适应新的形势,国家修改了《文物法》,允许民间合法收藏和境内流通,大量的古玉便涌现市场了。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形下,古玉的鉴定便成了关键。

古玉是如何进行鉴定的呢?对于玉器材质的鉴定,还算有谱,从产地采来原料作参照,用光谱仪对送检品照出数据,与参照物进行对比,相同者便划为一类,定出“和田玉”、“岫玉”、“独山玉”等等。虽然“青海料”、“俄料”类同和田玉,有的鉴定单位也给出“和田玉”鉴定证书,但材质鉴定还算有点科学依据。然而对古玉年代的断定,如今仍属科学难题,目前实行的专家鉴定,因缺乏客观依据,实在令人难以恭维。青铜器、陶器、瓷器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