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乾坤骨董集具有神灵商代玉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作为玩骨董古玩人,商代玉器是收藏品最热门,商代玉器,商代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其宗法礼制十分完备,玉器已成为帝王垄断的珍宝,品种繁多,除了具有宗教色彩器物外,也有工具、生活用品、佩饰及陈设用玉器。这些品种以礼器、圆雕人物最为珍贵,如玉璋、玉琮、玉璧等,而又尤以人物雕为最上。圆雕动物及容器,仅次于人物玉雕,也很有收藏价值。因为人物、动物圆雕工艺难度大,又具有写实的艺术特点,能反映当时的一些社会面貌,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商代其他玉器以工具类、兵器类品种较多,工艺术平也有高下精粗之分,礼仪用具或兵器制作比较精细,器型也较优美,因而这类玉器也值得收藏。
商代玉器的质料来源十分庞杂,殷墟出土玉器据目测鉴定,除少部分质地温润、色泽纯净的透闪石玉料可能来自XJ地区外,多数玉料应来自南阳独山等中原周边的玉矿。玉器颜色以深浅不一的青绿为主,也有部分黄褐色与白色。形体硕大的大件与超大件玉雕,则多见白色大理岩作品。
商代玉器种类造型丰富,包括礼器、武器(仪仗)、装饰品、工具、生活用具与杂器等。礼器有琮、璧、环、圭、璋等;武器(仪仗)有戈、矛、戚、钺等;装饰品有笄、镯、玦、坠、串珠以及各种动物圆雕、片浮雕和各种几何形玉饰等;工具有斧、铲、锛、觿、刻刀、纺轮等;生活用具有臼、杵、调色盘、梳、耳勺等。此外,殷墟还出土了多件簋、盘、豆、觯等玉质容器,造型敦实庄重。妇好墓出土的一件白色大理岩玉簋,口径16.8、高10.8厘米。器身分层雕琢精美纹饰,主体纹饰为三组“臣”字眼、宽鼻巨眉的兽面纹。这类玉质容器,既是商代贵族飨宴的实用器具,也是祭祀神祇时的礼器。
成组玉容器的出现是商代高超琢玉技巧的集中体现。商代玉器常见的圆雕与浮雕并举、镂空与刻纹兼施的技艺,大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工艺传统的延续,唯独玉容器的掏膛与俏色玉作,是前所未见的新技法。
商代玉器纹饰丰富多样,常见有兽面纹(饕餮纹)、螺旋纹、变形云纹、菱形纹、鳞纹、龙纹、人字纹等。刻纹一般直线多于弧线,粗线多于细线,阴刻多于阳刻,最多见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双勾线”有意识地在两条阴线之间勾勒出一条“假阳线”,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整体纹饰图案化的美感。因而,“双勾线”与“臣”字眼、刚劲方折的轮廓造型、剪影式的图案效果、庄严肃穆的视觉感受,共同营造了商代玉雕最绚丽的时代特征。
随着原始氏族制度的解体,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以及礼仪制度的逐步完善和深化,商周玉器随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它不仅继续承担着沟通天地鬼神的神圣职责,同时也成了贵族阶层显示身份地位高低尊卑甚至是王权的信物,即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因此商周玉数量之大,品种之多,前所未有。
商代早期的玉器发现不多,零星出土的也只有一些戈、刀、钺、柄形器和一些小型的装饰物。商代晚期的玉器以河南殷墟出土为代表。殷墟出土玉器,数量众多,仅解放后的考古发掘就达2000件以上,若加上解放前出土的、流失海外的,数量会更加惊人。不过因古今盗掘猖獗,致使殷墟的墓葬遭受严重破坏。如侯家庄、五官村北一带的王陵区经发掘的11座大幕,没有一座幸免,考古工作者仅发现了遗留的一些零星残件。直至1976年妇好墓的发现,才使我们对商代玉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殷墟出土的玉器在艺术表现和制作上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造型设计上也远远超过了新石器时代及商早中期那些玉作形式。
商代玉器作为一种神灵玉是一种深受古人敬畏、崇仰、祭拜的具有灵性的玉质形象。它是当时社会人们心目中诸神的一种载体或曰象征物,也是一种非使用性的精神文化产品。它在当时市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神灵玉器主要出现和运用于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当时古人一方面把玉视作山石之精灵加以尊崇,另一方面又将本部族信奉的神灵形象用玉琢之,似乎希望二者完美的结合后,能产生更大的奇迹,发挥更大的神力,以帮助人们躲避凶险和灾难。
同时这些神灵艺术品在古代祭神的宗教礼仪中,又充当着受人祭祀膜拜的偶像,或是通神的工具,并以此来统治人们的精神世界。经专家考证,商人崇拜的神,分为天上的诸神、祖先和地上诸神。天神中主宰万物生死、人类祸福的最高神是上帝。
在那时人的观念中,人的灵魂是不死的。商代神灵玉器,除了早期出现的龙、凤鸟、动物外,还创新了一些怪兽怪鸟形象,它们多为圆雕成型,有兽身鸟首的,也有鸟身兽首的,还有集各种动物特征于一体的。虽然形态各异,但都能抓住鸟兽的主要特征,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