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三章 打牙祭 (3/3)

起了搬过去之后的打算。他的想法是,以法林河入海口西北方向的冲击平原为据点,逐步向北推进。要知道从法林河入海口再向西北一百多公里,就是双城子。只要占住那里,就等于打开了三江平原的大门。

他告诉刘胜,法林河可不是1856年才起的名,明代就已经有了。

明永乐五年正月,明朝设置佛林河卫,隶属奴儿干都司。因当地产珍珠--也就是东珠,曾以之向明朝纳贡。

雍乾时代的地理学家齐召南,在其编著的《水道提纲》第二十六卷中说:“......三源俱出松林。其北大山即勒富忒勒库山,为新开湖上源也。此水南流,又合西一水,共三百里许入海。”

如此幅员辽阔的黑土地,要是都变成农田,那得养活多少人啊!最重要的,是好多河里都有砂金。

一想到金子,赵新就觉得美得很!

......

此时,离熊岛西南二百多里外,大海对面的大陆上,哈即密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子里。

全村人二十多户人家兴高采烈的也在准备着正旦的到来。

一个不算很宽敞的院子里,在主屋的门外新搭的灶台上,一口直径将近三尺的铸铁大锅中,正在翻滚着野猪肉和干野菜。

这里,就是雅尔哈的家了。

他今年入冬后这几次去熊岛所进行的物资交换,头两次村里还没人知道。可等他第三次回来的时候,那口铸铁大锅引起了全村人的轰动。

连带着,他前两次去换来的新式棉袍和矮靴,也就都被人知道了。于是雅尔哈索性就用一双矮靴跟村长家换了半头野猪,要过年了,也该吃点好的了。

不过,那个不锈钢小盆,雅尔哈一直藏着没给村子里的人看。对他来说,这可是个宝贝,他还指望着过些天去宁古塔卖了换几吊钱呢。

如今老母亲也换上了崭新的棉袍,另一件则穿在自己的老婆身上。瑟尔丹家的大儿子额鲁看到后,一个劲儿的跟雅尔哈打听怎么换的。

当额鲁听说只要五张纯色的水獭皮或是细毛黑狐狸皮就能换这样一件棉袍后,马上就跳起来央求着雅尔哈下次去一定要带上自己。

雅尔哈笑着点头答应了。

此时的雅尔哈抽完了一锅烟后,取下自己腰上的短刀,从锅里叉出一小块野猪肉,放在嘴里嚼了几下。

他感觉猪肉差不多已经熟了,就从怀里取出兽皮袋子。这里面就是胜海舟送给他的上等雪花细盐。

雅尔哈小心翼翼的从兽皮袋里捻出两撮盐洒在锅里,又用短刀在锅里搅和了几下。他尝了尝刀尖上沾着的汤水,觉得还有些淡。于是就又捻了两撮。

“少放点。那盐可精贵。”雅尔哈的老婆一撩门帘,从主屋里走了出来。

“饼子做好了?”雅尔哈问道。

“做好了。”

雅尔哈的老婆说罢,便将三个陶碗里都盛满炖野猪肉,和女儿一起把碗端进屋内。雅尔哈的母亲坐在主位上,雅尔哈和儿子坐在左右两侧,他老婆和女儿则坐在下首。桌子上除了热气腾腾的三大碗野猪肉炖菜,荞麦饼子,居然还有一小壶的白酒。

库尔喀齐人平日的主食多为荞麦面、高粱面,有时也吃麦粥;年景不好的时候就挖野菜根煮熟,加上一些兽油或是鱼油果腹。至于粟米,则是很珍贵的食物,只有贵客来的时候才会准备。

雅尔哈的老婆给老人和自己的丈夫倒上了酒。老太太穿着儿子拿来的新棉袍,再看看满桌的热菜,满意的点了点头。

总算过了个好年啊……

一、清代外东北史料中的佛林河、富列河、塔尔丰河都是指法林河。音译后的不同文字罢了。本文用“法林”,是因为在乾隆版的《皇清地理总图》上用的这个名字。二、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法林河改名为“苏哈河”。苏哈这个名字,来自满语“suchan”。对其名字的来源,解释有很多种。不过笔者觉得最靠谱的是在鄂温克语和满语里,“suchan”意为“逃避追捕”或“逃生处”。当时苏城和沿海一带聚集着从事淘金和挖人参的关内移民,按照清政府法律,这片地区是严禁汉人进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