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原村的百年庆典刚落下帷幕,那热闹的场景还在村民们心头回荡,可周悦已无暇沉浸在喜悦之中。在她眼中,这庆典不过是漫长征程的一个醒目路牌,前方的道路虽充满未知,但挑战与机遇正并肩等待。
庆典结束后的第二天,周悦便把家人、村两委成员以及村里的年轻骨干召集到村委会会议室。屋内,大家围坐在一起,气氛热烈又带着几分凝重。周悦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咱们北原村走到今天,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算是有了模样,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是想一直走在前面,就得想新法子,拓展产业。”
稍作停顿,她抛出重磅想法:“我琢磨着,打造一个‘北原村智慧农业产业园区’,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先进技术,把咱的农业生产变成智能化管理。这样一来,农产品产量、质量能提升,人力成本降下去,还能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
此言一出,会议室瞬间炸开了锅。年轻骨干小王率先激动表态:“周姐,这想法太牛了!要是真弄成,咱村可就走在时代前沿了!”但也有人面露担忧,村两委的老张皱着眉头说:“想法是好,可技术咋引进?人才从哪找?钱又从哪来?这都是大难题啊。”
周悦看着大家,笑着安抚:“困难肯定有,可咱北原村从穷旮旯发展到现在,哪一步不是咬着牙、克服一堆困难走过来的?只要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在她的鼓舞下,众人眼神逐渐坚定,达成了一致决心。
接下来的日子,周悦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带着团队四处奔波。他们前往各地已经建成的智慧农业园区考察学习,详细记录人家的成功经验和运营模式。同时,积极与各大科研院校、科技企业对接。无数次的电话沟通、邮件往来,再加上实地拜访,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与一家业内知名的农业科技公司达成合作意向。
园区建设的号角正式吹响,可难题如潮水般涌来。土地流转工作首当其冲,部分村民对政策一知半解,担心土地流转后没了保障,死活不愿配合。周悦得知情况,二话不说,挨家挨户上门拜访。在王大爷家,王大爷满脸愁容:“闺女啊,这地是俺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流转出去,以后俺们吃啥?”周悦拉着王大爷的手,耐心解释:“大爷,您放心。这园区建成后,能给咱村带来大发展,以后农产品卖得好,村里收入高了,大家日子只会越过越好。而且,土地流转也有租金,您不用操心生活。”为了让村民更直观感受,她还组织村民代表到邻村已经建成的智慧农业园区参观。看着现代化的大棚、高效的生产模式,村民们心里的顾虑渐渐打消,土地流转工作顺利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资金短缺成了拦路虎。周悦一边积极争取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频繁往返于政府部门,详细汇报北原村的规划和发展前景;一边发动村里的企业家和乡贤捐款,在一次乡贤座谈会上,她动情地说:“各位叔叔伯伯,咱们北原村是大家的根,现在村子发展到关键节点,希望大家能出份力,一起把家乡建设得更好。”同时,她与金融机构反复沟通协调,凭借北原村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规划,争取到一笔低息贷款。在多方努力下,园区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进行。
技术人员招聘同样困难重重。北原村位置偏,生活条件比不上大城市,招聘启事发出去许久,响应寥寥。周悦没有气馁,亲自带着招聘团队跑遍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一场校园招聘会上,面对学生们的疑惑,她热情洋溢地介绍:“北原村虽然现在条件有限,但这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你们的所学能在这里得到充分施展,和我们一起打造一个全新的智慧农业样板。而且,我们为大家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真诚的话语打动了不少年轻人,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陆续加入北原村。
经过一年多夜以继日的紧张建设,北原村智慧农业产业园区终于建成并投入使用。园区内,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环境监测设备实时反馈温度、湿度等数据,自动化采摘机器人灵活穿梭在作物间,精准采摘成熟果实。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平台,技术人员坐在控制室,就能对整个园区的农作物生长情况了如指掌,实现精细化管理。
在园区的示范带动下,北原村的特色农业迎来飞跃。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智能化种植的优势,纷纷效仿。一时间,村里的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曾经在市场上小有名气的北原村农产品,如今凭借过硬品质,竞争力更强,销售范围不断扩大。
智慧农业产业园区也成了乡村旅游的新招牌。周末和节假日,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他们好奇地参观现代化农业设施,体验采摘乐趣,感受科技与农业融合的魅力。村里的农家乐生意火爆,村民们的钱包越来越鼓。
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周悦却没忘记北原村的文化根脉。北原村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可随着时代变迁,像剪纸、编织、木雕这些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