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当年乃是少年天子,且是先帝爷的长子,出生四个月便被立为皇太子。
先帝爷驾崩,遗诏皇太子即位,年仅九岁,主少国疑,国事掌握在太皇太后的手中。
太皇太后薨逝,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励精图治。
太上皇在位期间,不仅命人督造海船下西洋,还发动了对胡人的大规模北伐。
当年,太祖皇帝北征驱逐胡虏,定鼎中原。
太宗皇帝北伐迁都,天子守国门。
驱逐和防备的,无外乎漠北的胡人。
漠北的蒙古部落崛起,国朝当今决定联蒙攻清,提出“贵国帮我们攻下燕京后,百姓、子女、金帛全部归贵国所有,贵国出兵,军费粮草也由本朝负担。”
蒙军大举进攻清国,太上皇再次率军出征,伺机收复燕云之地。
驻守燕京的汉奸吴三桂见大势已去,乖乖纳城投降企图苟且偷生。
当年,进攻燕京的主帅正是荣国公贾代善,廉颇老矣,善能杀敌。荣国公没有对敌人仁慈,将战报凑明先帝之后,亲自把汉奸吴三桂押回金陵,斩杀于南京明孝陵。
自此,燕京七州被收回,包括山前关内的顺州、檀州、蓟州、涿州、易州等六州。山后的诸州仍然被清国占据,包括云州、寰州、朔州、应州、妫州、儒州、新州、武州。
在收回燕京之地后,国朝刻意图强,整军练武,扼守燕京山隘,迅速阻挡清国势力和清军铁骑于关外,使之成为拱卫国朝北疆的屏障。
为了确保燕京之地的万无一失,国朝甚至迁都,从南往北。
不久,大蒙古帝国的内讧分裂,漠北地界仅存东蒙古和西蒙古。
西蒙古攻入漠北,东蒙古迎战失败,乃逃入满洲,向清国投降。
西蒙古率军追杀进入满洲,清国皇帝率领清军,与西蒙古交战,西蒙古战败。
清国逐渐对西蒙古进行了包围。西蒙古陷于强敌之中,却再度进兵东蒙古,清国皇帝再次亲征相助。
西蒙古大败,在逃亡一年后,可汗服毒自杀。东蒙古和西蒙古自此统一,蒙古诸部首领推举出新可汗遣使清国,向清国臣服。
此后十年,蒙古国拥军三十万。翅膀硬了之后,蒙古不再对清国言听计从,俯首称臣,甚至数次击败清军。
又十年,清国皇帝发军进攻蒙古,结果大败。随后,清国和蒙古国签订和约。
蒙古国新君即位,却年少又荒唐不理政务,蒙古国陷于内乱。清国因而对蒙古虎视眈眈,试图入侵吞并。
漠北局势危及,清国意欲挑起战事,国朝随时出兵应战。
清国大军的铁骑没有踏入关内,很大的原因是受到了蒙古势力的牵制。假如蒙古被灭,清国势必对关内垂涎三尺。
清国的步步紧逼,蒙古面临亡国。
本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赏赐颇为丰厚。
此时,太皇太后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时年二十来岁的太上皇即下令减少赏赐。
胡人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京城。
见北方胡人如此放肆,太上皇觉得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决定御驾亲征。
于是,太上皇命最年长的皇子监国,亦即立为皇太子。
义忠亲王追随皇兄率军出征。
国朝对外政策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袖手旁观,另一派认为应该铭记唇亡齿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训,援助蒙古,让蒙古成为国朝的附属藩国。
蒙古遣使来陈述利害,说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联合夹击清国,由于蒙古主力已被清军歼灭,蒙古已是亡国之态。
以义忠亲王为首的当朝大臣大多赞同援助蒙古,主张与清国势不两立。
但以东宫皇太子为首的集团却极力反对,主张与清国以和为贵。
太上皇最后决定北征。
不料,清国已与蒙古暗中签订停战协议,歃血为盟互不侵犯。
蒙古不仅背信弃义,而且在清国使臣的花言巧语之下,化敌为友、化友为敌,将矛头转向北征大军。
战局突变,北征大军成了夹心饼干,腹背受敌。
天公不作美,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
太上皇受困,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
胡人假意议和,实则发动总攻,义忠亲王议和时被杀,太上皇被俘。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随即拥立皇太子登基继位,即当今陛下。
当今陛下随即遥尊他那被俘的父皇为太上皇。
太子登基即位后,火速派出使者团出使蒙古和清囯,即刻开放山海关和嘉峪关,通商往来,并约定一年之后缔结永世和平条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