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四章:往辽东去 (1/2)

为了掩饰尴尬,刘善连忙让蹇硕把大地图拿了出来。这是刘善到雁门后,凭借现有的地图和自己的记忆,努力恢复画出的一个中国版图。

“先生且看,本王的封地在北海郡。此地气候宜人,农业发达。春秋战国时隶属于齐国。经济也高度发达。也因此,本王推断未来的很多年,无论关内发生怎样的叛乱,此地都掀不起大的波澜。它的东面就是一片汪洋大海。西边是巍峨的泰山。中原若有人防备于我,只需在泰山一带驻扎一只重兵,即可把我等隔绝于外。”

说完北海,刘善又指着雁门说道:“现在我们身居雁门,此地自古以来都是一座雄关,是我们抵御草原的一道封锁线。地处边缘,常年遭受草原的侵扰,要论发展,也是机会渺茫。”

“这两地间隔800多里,无论是输送物资,还是调兵遣将,都谈不上特别的方便。若有人刻意阻挠,北海或者雁门,都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先生之策,在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此而地,虽然可以掩人耳目,但并不能达到高筑墙的效果。若真的凭借泰山高筑墙,那就只能故步自封了。”

徐庶看了看刘善,知晓自己准备追随的这名皇子所图非小,内心也澎湃了起来。

“殿下,觉得此地如何?”徐庶的手指向了辽东半岛。

刘善看着徐庶,内心越发觉得这哥们也是穿越来的。自己知道后世东北三省是大粮仓,可以着重发展农业和经济。徐庶是怎么意识到的?整个三国时期,辽东半岛都属于戍边和打酱油的角色。从来没听说那位大能会看重此地。徐庶为何推荐此地?

其实刘善也是多虑,依照现在天下的局势和刘善的处境,只能一直在边境和异族打仗,不去参加中原的变更和纷争,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闷声发展。同时通过抵御异族,在中原士子中刷好感,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在这种前提下,往南去是肯定不可能了。也不能往东或者往西一直卡在边境线上,万一真被异族给灭了,就更是笑话了。总揽全局,能够让自己脱离中原,又还属于汉朝势力范围的,也就剩下辽东半岛了。

“殿下且看,我们身处雁门,以铁矿、煤矿、雁门,三地互联为基础,修路立寨,建立一座超级要塞。要塞往西是一片草原,可以建立我们的牧场,通过不断的戍边,于鲜卑,匈奴作战等方式,练就一只强大的骑兵。”

“我们要发展,雁门就只能是我们的练兵之地,我们还需要数量庞大的粮食和金钱。属下纵观地图,只觉得此地最适合殿下发展。待骑兵练成之后,我们可以沿着雁门、平城、上谷、渔阳、辽西到辽东开辟一条运兵通道。而北海郡,更是可以往西,通过海运直达辽东。此三地便可如雁门的规划一般,建立起一个大的三地互联供应链。赵吕二将草原之行,平定了休屠之乱,殿下便是打出了威名,然后向朝廷讨要辽东太守,就能够掌握辽东4郡,约100万人口。我等只需养民富民,让这里的百姓安稳富庶起来,便足以凑出十万大军甚至二十万大军为殿下所用。届时,以辽东为基,雁门为练兵之地,北海为纳供之地。此三地之能,必能让我主于短期内积累起足够强大的实力逐鹿中原。”

“徐庶好计谋啊,以东北为根基,既能从战略上示弱与敌,又能从战术上不停的壮大自己。”刘善欣慰的想道。“辽东苦寒,耕地开发不好,冬季取暖不足。此问题再这个时代几乎是无解的,可是在自己的手中,却不再是什么难题。炉子,羊毛,棉花,羽绒,即使在汉代都不算是什么稀罕玩意。缺乏的仅仅是先进的工艺技术以及超前的认知罢了。如果能够流水线的去制作铸铁炉子,然后再生产蜂窝煤,取暖的问题迎刃而解。再尝试漂洗羊毛,纺织成布,仅仅是一个羊毛背心,就能够抵御绝大部分风寒。再找人往西域去,寻找棉花,大范围种植。即使棉花一时半会没法到手,可是多养鸡鸭鹅,取羽毛制作外衣和绒被,却不是什么为难的事情。再寻找工匠钻研更为先进的犁和铁锹。”

刘善也不再自己臆想,毕竟徐庶还在看着自己。忙开口说道:“依先生之言,我们需要多久的时间发展呢?”

“只需3载。”

三年时间,理应正是18路诸侯讨董的时候。

“先生既已定策。我们便如此发展。目前我们要解决的,依旧是休屠犯边之事。出京之前本王对此一无所知。即使与并州城调遣丁原之兵马时,依旧未曾发觉此事。一路的灾民,本王都以为是黄巾所祸。既然是异族犯边,我这个护国大将军,自然应该首当其冲。所以接下来,雁门郡内之事,本王需要全权委托先生。”

“主公严重了,为主公分忧乃属下之责。”徐庶拱手说道:“殿下接下来,准备入草原?”

“是,想要让这些人臣服,为我所用,为我喂马放羊,就必须是由我这个皇子来出面。”刘善笑着说道:“先生也不必惊忧,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个道理本王自是晓得。只是草原这步棋,既然在你我的策划中。有些危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