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6 (1/1)

赵国维回家后,越想越不是滋味,从来都只有自己笑他人的,今天居然被佘秀雁笑话了,她怎么敢,她怎么能。赵国维来回转了几圈,终于颓然的坐在了炕上,摸出自己的烟斗来,填上烟丝,压实,划一根火柴,就着火,对着烟嘴嘬了几口。

片刻后,赵国维招呼自家婆姨李月娥,“老婆子,过来,说个事。”李月娥挨着赵国维坐下,“咋了,看你不高兴。”赵国维踌躇许久,终于开口,“老婆子,商量个事,不然,把你那镯子也拿出来吧。”李月娥一听,顿了顿,当即把右手腕明晃晃的银镯子捂得严严实实。“唉,你听我说”赵国维猛抽一口烟,“咱家那小子,利,也不小了,现在赵家村里没娶媳妇的就数利最大,这不叫人笑话吗。”李月娥听着,手渐渐的松了,赵国维又说:“再说了,给了媳妇,媳妇娶回家,不还是咱家的吗,最后终究是要回来的,到时候再给孙媳妇。”李月娥觉得似乎也有道理,于是便松了手。

不到一个月,赵国维便找人传了信给赵利,把赵利叫了回来。赵利得知自己的媳妇有着落了,第二天就赶了回来,第三天全家人就跟着媒人上了女方家门。然而定亲却不是件易事,少不了几番争吵,赵国维一家人也来回跑了几趟。耗时逾月,亲事定下了,赵国维脸上又放出了红光。随后便是择良辰吉日,知会女方,再大办宴席了。不论这门亲事背后赵国维究竟付出了什么,至少在外人眼里看来,这便是本事的象征。

赵国维又乐呵呵的走在山沟里,逢人便说秋后娶亲,到时必然好酒好菜宴客。赵国维正说着,无意间发现佘秀雁也在沟里溜达,也是见人便吆喝,原来佘秀雁不声不响的居然把老二赵贵宝的亲事也定下了。赵国维猛地想起来前几天去赵国梁家问好,说起这件事时赵国梁那有些微妙的神情,原来如此啊。仔细想来,却也不奇怪,赵贵宝是赵家村少有的高材生,虽未上大学,但是和赵贵平、赵利这些搬砖的不同,早早去了大城市,据说每天对着工人指指点点,躺着就能把钱挣了。赵贵宝本来就不用愁,只是前面有赵贵平挡着,是以拖到了现在。

赵国维四处打听后,终于问清楚了,两家娶亲居然是同一天,赵国维得知这消息,如同吃了苍蝇般难受,却也没什么好办法,只是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事办的漂漂亮亮的,一定要把别人都比下去。

秋后农忙时节,赵家村一片忙碌的景象,一整年的苦心经营终于结成了金灿灿的果实。赵家村的男女老少们,熟练的上山下洼,刨出一颗颗圆滚滚的土豆,肥硕的红薯,掰下一个个金黄的玉米棒子。更有糜子谷子大豆高粱绿豆,不过几日,每家每户粮仓满溢,更有余粮拿出山沟去外面换些如大米白面之类的细粮一饱口福。

丰收之后,赵家村迎来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家里有了余粮,手上有了闲钱,免不了要做点什么。赵国维和赵国俊家同一天娶亲的事,早就传开了,田间地头人人都会议论两句,等着看热闹了。

好事将近,赵利和赵贵宝也先后回了家,赵贵宝出门在外多年,许多人已记不太清了,每每有人上门,佘秀雁便要挨个指着,让赵贵宝叫人。“这是你三叔,这是你二爷,这是你......”。赵贵宝木木的,眼镜下的眼睛有些呆滞,叫过了人,就不再言语,看的长辈们直摇头。“这是读书读傻了。”余下便是议论“就这样,在外面怎么讨生活的。”“听说还能指使别人干活。”“怕不是吹出来的。”佘秀雁恨铁不成钢的指着赵贵宝,“你啊!”赵贵宝仍旧木木的抬头,不明所以,佘秀雁的手终究无力的垂下。

赵国俊家两个儿子都是憨憨,这句话一时成了笑谈。相比之下赵利就精明许多,待人接物礼数周到,谈笑风生,不见拘谨。看着赵利的样子,村里的许多老人不由得感慨,又一茬年轻人,长大了。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