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有啊?”
“真有啊!哎哎哎,牛肉干留我一点哈,我跳9米就靠它了。这野牛肉干,野的!”
………
还真是说什么来什么,不过说归说,我是一点头绪没有。这个任务对我来说太陌生了,我是一名战士,不是地质队员科考队员。所以有科考队的加入还真不是坏事。
顾不上炫太多牛肉干,办正事要紧,我催着宋连长,叫上余亮和黎可可赶紧去找科考队商量取钥匙任务怎么开展。
“你好,我是乌伦古湖科考队的领队李国庆。”
在一个单独的帐篷里,我和科考队的领队第一次碰头。科考队昨晚是在乌伦古湖附近的镇上过的夜。他们一行人比我们提前一天到达。
“李队你好,我是835团萧航立,南边过来的。”
双方简单自报家门,就开始商量着怎么取钥匙。这时我才知道,他们这一拨人,也就是科考队,不定期在大海子小海子这一块进行科研考察考古项目。此次他们也是临时接到任务,所谓“西王母马车”的“钥匙”他们也没见过实物。只有一些标注机密的零零散散的文献资料和乌伦古湖当地人的一些口述记录,试图向我们具象化描述“钥匙”。
我接过李队递过来的资料,听着口述的维语录音,眉头下意识紧锁,当真是既看不懂也听不懂,
“沧海为水,昆仑山眼泪,羽化,吾爱……这就是其中一段突厥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我们认为这句突厥语是找到钥匙的线索之一。”李队介绍说这是队里研究历史的黄莉莉进行的汉化翻译,她对古西域各民族文字颇有研究。
听完李队的介绍,我在心底感叹这些年轻的队员真了不得!
“我们专门核查过,最少是元末明初保存下来的记录。这份保存下来的资料,目前全国也就独一份,还是远在几千公里外的浙江考古发掘过程中被人发现。奇就奇在,这段录音里的维语口述翻译过来,和文献资料里记录的突厥文内容大差不差。”
听到李队的介绍,我心里大概有了一些头绪。这相隔着千山万水、时间跨度几百年的两个地方,能有着如此雷同的文字和口述记录,必定不是巧合。这所有的资料和口述,多半证实了钥匙就在将要去考察的区域里。总之有了这几样东西打底,任务完成起来必定顺利得多。
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冥冥中我总感觉那一句“沧海为水,昆仑山眼泪,羽化,吾爱……”就是前人留给后辈的谜题,只要破解了这个谜题,这“钥匙”具体位置自然明了。除外还需要一些运气,更需要一起随行的各位队员群策群力。
李队邀我参观他们的设备。我一看好家伙:手摇充电照明设备、速降绳索、压缩干粮、药品、防风火机、电台、工兵铲……。
“这个是气体浓度测试仪,精度很高,房间里嘣个屁都能马上测出来。”李队递给我一个类似手表的物件,这可是好东西,我赶紧穿戴好。据说这玩意人手一台,看来为了这次科考下了血本。
“钥匙在乌伦古国里,进入乌伦古国时一定要怀有敬畏之心,不可小看它的危险性。”
“乌什么国?不是大海子小海子吗?”
“乌伦古国!”
“这不都是沙漠吗?哪里来的古国,废墟都没有。”
“稍后我带你们进去就明白了。”
一行人七嘴八舌想要问个究竟,李队却不愿意再往下细聊。
根据目前装备来看,除了帐篷,他们是能带的都带了,是提前做了计划筹备的。去一个未知的区域,肯定是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要不然那就太藐视大自然了。
“我们正午进古城!”
李队看了看手表,12时30分。
“李队,正午不是12时正吗?现在时间都过了。”
黎可可看了看手表不解的问了一声。
“在这里往后延两个小时。”
经过这么多事情之后,我实在不愿意余亮和黎可可再去冒不必要的风险,所以把他们俩带到一边,特地叮嘱了几句:
“余亮你技术比较厉害,留在这里维护电台和随时保持联系!”
“可可准备好急救应急设备,万一,我说的是万一有什么什么,就靠你们了!”
我用“什么什么”来替代表示突发的情况,比如受伤、意外之类的。毕竟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有太多未知的潜在危险,我又不能触霉头乌鸦嘴,把这些在出发的时候说出来。余亮和黎可可不怎么理会我的安排,坚持要跟着一起出发。
“之前是没法子,保家卫国大家都得上。现在不同,只是去取钥匙这一个‘简单任务’,我跟他们去就可以了”。
我说的是客观事实,当时用“灵境”过来的时候,遇到边境冲突责无旁贷大家都要往前冲。现在去乌伦古国取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