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年十一月】
【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政治腐败兵力空虚之际,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造反。】
【这便是号称华夏历史上最血腥叛乱的“安史之乱”,这也是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
大唐玄宗位面。
李隆基心头一震,大惊失色。
“安禄山日后竟然会叛乱?
李隆基满脸的难以置信。
那个在他面前唯唯诺诺的肥胖胡人居然暗藏谋逆之心?
震惊之后,李隆基怒不可遏:
“好大的狗胆!”
“朕一定要将你碎尸万段!”
李隆基眼中满是杀意。
……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安禄山大军攻入洛阳。】
【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李隆基听了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尔后,李隆基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
【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深沟高垒,闭关固守,令安禄山大军不得寸进。】
【宰相杨国忠怀疑哥舒翰意在谋己,在李隆基面前进谗言。】
【李隆基轻信,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被逼无奈,抚膺恸哭,随后率军出战,大败,潼关失守。】
【安史叛军逼近长安,李隆基带后宫及皇室出逃,在大军护卫下出逃。】
弹幕评论飞出:
“要不是李隆基听信谗言,搞各种骚操作,安史之乱就算不会很快被平息,也至于造成日后那么大的危害。”
“回复——确实,当时郭子仪与李光弼都打到安禄山老巢了,只要再坚守一段时间,安禄山就只能退兵。”
“回复——哎,李隆基确实糊涂了,冤杀封常清与高仙芝之后,连个靠谱的大将都找不出了,只能让哥舒翰这个老将带兵上阵。”
“回复——哥舒翰也挺惨的,被逼着出去送死。”
“……”
大唐太宗位面。
李世民脸色阴沉地看着高空巨幕,心中怒骂一声:
“愚蠢至极!”
潼关乃是守卫长安的最重要门户,只要潼关一破,长安就无险可守了。
而潼关本身占据天险,易守难攻,只要坚守不出,就能保证长安的安全。
可李隆基居然听信谗言,一错再错,最终导致潼关陷落,简直就是废物一个。
想到这里。
李世民在心中长叹一声。
这李隆基的前半生有多英明,后半生就有多昏庸。
……
大唐玄宗位面。
李隆基目光呆滞,满脸的难以置信。
他万万没想到,日后安禄山掀起的叛乱,竟然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甚至逼得他堂堂大唐天子逃离长安。
“这一世,这样的事绝不可能再发生!”
“安禄山此人,必须要死!”
李隆基心中的杀意越来越强烈。
……
【行到马嵬坡,六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缢杀杨贵妃。】
……
大唐玄宗位面。
杨国忠与杨贵妃吓得脸色瞬间惨白无比。
他们没想到自己最终竟然会是如此悲惨的下场。
……
【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武为朔方诸将所推而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
【尔后,便是长达8年的平叛战争。】
【至763年,安史之乱才彻底结束。】
【这场长时间的全国性叛乱,不但彻底摧毁了大唐的财政经济,还造成让人恐怖的百姓人口损失,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大唐人在这场内战中死去。】
【故而,安史之乱也被认为华夏史上最血腥的叛乱。】
……
大唐位面之前的诸多朝代位面。
许多古人看着高空巨幕,心中震惊无比。
一场叛乱,死了全国接近三分之二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