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章:如何喂饱全天下的百姓?小国寡民的猜想!龙国的人口有多少? (1/3)

高空之上,缓缓出现一个新的视频。

【让所有华夏子民都吃饱饭,到底有多了不起?】

“让华夏所有子民都吃饱饭?”

“这不就成了大同盛世?”

“只是古往今来所有王朝又有哪个能做得到呢?”

历朝历代,无数古人看到这个视频标题都发出了类似的疑问。

古代土地开垦面积少,农作物的产量也不行。

肥料方面也只有大粪之类有限的几种自然肥料。

关键的是,受限于技术和地域阻隔。

各类灾害频发,农民没有储备粮食,抵抗风险的能力极弱。

经常是一年饥一年饱。

遇到灾害就要四处逃荒,留在家乡只能被饿死。

因此,灾害往往也是一个封建王朝倾覆的重要原因。

农民活不下去,变成流民,流民太多最后聚众起事,演变成起义军。

如果能吃饱饭,谁愿意背井离乡提着脑袋造反?

大汉高祖位面。

“让所有人都吃饱饭,那此人简直可以称为千古圣君!”

刘邦摇了摇头说道。

他也是底层出身,最初没饭吃的时候都干过偷鸡摸狗的事。

自然知道大汉朝的乡下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很多农民交完税赋,一年到头根本剩不下多少粮食。

不说农民,汉初的官府也差不多。

很多时候地方发生天灾,官府都没办法开仓赈济。

为啥?

因为官仓里也空空如也,没粮食啊!

大唐太宗位面。

李世民也是同样的想法。

他的大唐虽然幅员辽阔,势力从西边的西域诸国一直延伸到东边的东海。

但是治下子民,人人都能吃饱饭是完全不可能的。

风调雨顺的年代还好,一遇上灾害,光是各级州县层层上报到朝廷就要许久。

朝廷再决定赈济,开仓放粮,粮食到灾民手里,又是一大段时间。

有这段时间,不逃荒的灾民早就已经被饿死了。

“让所有子民都能吃饱饭,确实了不起啊!”

李世民长叹一声,提起精神注视着天上的光幕。

他确实想要看看。

后世的子孙到底有厉害,能解决千年来所有王朝的难题?

【1919年七月,湘江评论创刊,在创刊宣言的开头,伟人鲜明地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世界什么问题最大?】

【吃饭问题最大!】

【这是对华夏历史的治乱兴衰,斗争革命做出的一针见血的总结。】

【翻开残酷的史书,饥荒发生的概率非常高。】

【不仅有种子、农具、耕种技术的种种限制,还有频发的天灾人祸,干旱、洪水、虫灾、兵灾……】

【不少历史学家对这些灾害进行过统计。】

【得出的结论一个比一个令人震惊,就说离我们最近的明清两朝,说年年有灾荒也毫不为过。】

【此外,分配不均,生产出的粮食被极少数人牢牢攥在手里,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逢灾年饿殍遍野,‘和骨烂’‘不羡羊’‘易子而食’都是常规操作,丰年也仅能果腹。】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无数人的诉求,都仅仅是为了两个字:吃饭。】

“短短的一段话,字字带血啊……”

“光是历史有记载的重大灾荒,每年都有好几次,那些数不胜数的小灾害我都不敢想了。”

“靖康丙午岁,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米斗至数千钱,且不可得。”

“盗贼官兵以至民居,更互相食。人肉之价,贱于犬界,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钱。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绍兴癸丑岁泛海到钱塘,有持至行在犹食者。

“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不羡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说,靖康元年,金国入侵北宋,六七年之间,山东、京西、淮南路,千里荒芜,粮食价格暴涨到数千钱,还买不到。

官兵强盗遇到百姓,是要吃人的,人肉价格比猪狗还便宜,一个强壮的也不过十五钱,甚至抗金的将领,也会携带人肉作为干粮。

又老又瘦的男子称为“饶把火”,意思是肉太老要加些柴火多炖一会;年轻的女子称为“不羡羊”,是说肉质鲜美,胜过羊肉;小孩子,则称为“和骨烂”,可以理解为,骨脆肉嫩,用火一煮就烂熟。而这些要被食用的人,统称为“两脚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