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感染。
......
【终于,1964年!】
【袁老在安江农校的稻田里,找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洞庭早灿】
【...】
【1970年,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
【野败的出现,是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袁老迅速围绕“野败”展开深入研究,通过不断地杂交、回交等复杂的选育过程。】
【...】
【1973年,袁隆平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
【培育出了第一代高品质的杂交水稻!】
【1976年,开始全国推广!推广面积达208万亩!】
【至此,杂交水稻宣布成功!】
......
成功了!
真的成功了!
后世的杂交水稻真的成功了!
古人们全部发出欢呼声!、
民以食为天。
这是何等瞩目的事情!
看来后世就是依靠此杂交之法。
实现了粮食的大规模增产!
......
南北朝北魏位面。
贾思勰看着此人成功实现了杂交之法。
实在感慨。
后世的袁老和自己一样。
一生都致力于钻研农事。
同样是因为见过了战乱中的百姓。
耕地只能被用于军队后勤。
百姓没有自己的田地。
就算有自己的田地。
也连年遇到灾情。
最后荒废耕种。
百姓们只能去山林啃树皮。
挖野菜。
流民们易子而食!
所以贾思勰用一辈子时间在农田中探索。
最后写出了《齐民要术》!
现在通过天幕知道了后世之法。
贾思勰深知杂交之法的厉害。
决定根据天幕上的内容。
苦心专研。
一定要在自己的时代。
创造出杂交水稻。
造福百姓!
......
大唐太宗位面。
李二高兴坏了!
看来后世杂交之法真的能实现粮食产量暴涨!
要是我大唐借鉴其研发之法。
就算达不到后世那样的粮食产量。
也足够让大唐每一个子民不止吃得饱,还吃得好!
但是李二一想到袁老研发的过程。
那可是整整13年啊!
而且还要采用什么‘显微镜’?
那我大唐没有这种工具。
这该怎么办?
又该需要多久呢?
想到这,李二的眉头一皱!
房玄龄见此,上前道:
“陛下,臣有个建议。”
李二眼睛一亮。
“爱卿,细细说来!”
房玄龄说道:
“我大唐虽然没有后世的各种工具,但是水稻并非只有一种。”
“臣建议,陛下可以专门设立一个部门,召集擅长农事的百姓。”
“派人专门管理此事,将各种不同品种不断进行杂交,最后一代一代的进行优中选优。”
李二非常认同房玄龄所说。
“传旨!”
“即日起,成立‘司农监’,专门管理粮食杂交培育!”
李二看着天幕中的袁老。
叹了一口气。
“可惜!袁老不是我大唐之人。”
“但其为国为民的精神,实在值得被万世歌颂!”
“此乃千秋功绩,造福后世之举啊!”
李二觉得此等伟绩,别说封神立庙。
就是万世传颂否不为过!
“下旨!”
“朕要册封袁老为“圣稻护佑尊神”。”
“建立稻神庙,并入祭祀典礼,进行春秋两祭!”
众大臣听闻太宗要册封稻神,还要建庙。
都觉得没什么不妥。
虽然袁老乃后世之人。
但是同样惠及了后世华夏子民。
我们能给前人册封神位。
为什么不能给后世之人册封神位呢。
没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