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老曾在采访里提到:】
【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
古人们对这个太有感触了。
粮食真是太重要了。
如果遇上天灾。
粮食无收。
百姓这一年的口粮就没有着落。
只能期望官府赈灾放粮了。
如果是王朝末年。
加上土地兼并,官府不作为。
百姓只能去啃树皮,挖野菜!
时间一长。
必然形成大规模的流民。
流民一多。
最后必生内乱。
所以自古以来。
粮食都是王朝的头一件大事。
一粒种子。
关乎着一年的收成,关乎着万千百姓的口腹。
......
【1930年,袁老出生了。】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整个童年时光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
【当时的他,和家人们一起到处逃难。】
【年幼的他一直在问,为什么华夏要受到欺辱?为什么华夏要忍受饥饿和贫穷?】
【就这样,1949年,袁老考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1953年,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
【那时的华夏遭遇自然灾害。】
【他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梗边和桥底下。】
【他被这样的景象深深刺痛了。】
【他下决心要用改进水稻育种的方法,提高产量。】
【彻底解决华夏粮食短缺的问题!战胜饥饿!】
......
战胜饥饿!
解决华夏粮食短缺问题!
所有古人都被这一句话感动到。
这是何等大宏愿啊!
在如此伟大的理想面前。
什么封王拜相。
什么入朝为官。
此刻都显得如此之下。
这些都是个人前途的小愿望。
而袁老的理想却是为了华夏所有百姓!
此等人物。
不给他立庙,给谁立庙!
...
大宋仁宗位面。
宋仁宗也动容了!
视频中的袁老。
在百姓忍受饥饿的时候。
立下为华夏百姓,彻底解决粮食问题的誓言。
就光这一点。
就值得被万世歌颂!
我大宋以仁义治天下。
以圣人的教诲。
治理家族,治理国家。
而袁老足以被称为圣人。
现在正是庆历新政的时候。
定要让袁老的事迹传遍大宋的每一个角落。
让新政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来人啊!”
“传太史令,赶快记录此人的生平。”
“朕要为其立庙传颂!”
......
【1960年,袁老发现一株特殊形状的天然杂交水稻。】
【它的稻穗又大又饱满,比之周围的水稻,简直是‘鹤立鸡群’。】
【这一发现让他意识到,通过杂交的方式能够培育出高产的水稻品种。】
【但是当时,传统的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进行杂交没有优势。】
【袁老没有退缩,反而坚信自己的专业知识,】
【他为了寻找合适的雄性不育株作为杂交水稻基础材料。】
【每天在稻田里拿着放大镜,一株一株地仔细观察水稻的花蕊,不放过任何一株水稻。】
【...】
......
大明太祖位面。
“一株一株?”
泥腿子出身的老朱。
当然知道这有多艰苦。
不但要顶住烈日。
还要忍耐田间各种蚊虫。
就这样,还要一株一株去找。
这该找多久啊。
“后面呢?”
“成功了没有?”
朱元璋此时心情跟着紧张。
虽然已经知道后世的粮食产量。
但是依然被袁老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