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四章 朱棣:解锁了新姿势啊!杂交,哈哈! (1/2)

...

“——东北平原黑土地那可是从小听到大,记得一句“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黑龙江这边产的小粒大米可是非常香的,耐煮,粒粒分明,有嚼头,抗饿。”

“——著名北大荒,变成如今的北大仓,可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他们当年的艰苦开荒才有了现在的良田万亩”

“——北大荒垦三代前来报道!”

......

大明太祖位面。

朱元璋看到数代人在辽东之地,不断开荒。

不禁发出感慨。

“果然辽东之地确实艰苦异常,在后世被称为北大荒。”

“并且用如此长的时间,数代人的努力,去开发辽东。”

“足以看出后世的决心,特别是后世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

朱元璋思索一会后,问朱标:

“标儿,你觉得我大明朝可否效仿后世,组织百姓前往开荒。”

朱标看见视频中,无数人在一片荒芜之地,拿着锄头,一下又一下的开垦着土地。

回答道:“父皇,我觉得大明做不到此。”

“我大明百姓也是吃苦耐劳,但是却不能带领这么多人一起。”

“除非用发配之人,但是发配之人一集中。并且拿着锄头,这并不利于管理。”

“用军队也不行,边军的指责是安稳周边游牧民族。”

朱元璋沉默思考着朱标的话。

是啊,如何激起我大明百姓前往辽东之地开发是个大问题。

不过,很快朱元璋也想开了。

如果撒上一把种子,就能种满辽东的话。

恐怕不等我大明,大唐就已经开始了辽东土地的开发了。

......

大唐太宗位面。

当李二在权衡马上开战辽东,还是从长计议时。

看到天幕上说辽东之地被称为北大荒。

还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广茂农田。

李二陷入沉思。

我大唐是否有能力带领数万人前往这苦寒之地呢。

这其中又是多少百姓的一辈子呢。

想到这,李二看向杜如晦。

房玄龄和杜如晦,在后世被称为‘房谋杜断’。

正是因为杜如晦在关键时刻,能够果断做出决断。

所以当李二有无法做出决定时。

都会询问杜如晦的意见。

杜如晦指向天幕说;“陛下,此后世之人是否为我华夏子孙。”

“即为我后世子孙,那我们便为后世之人开个好头吧。”

“但是辽东之地并非一日之功,不管未来大唐是否延续。”

“我相信后世的君主也会依此而行。”

杜如晦说完后,李二大加赞许,表示此言与我不谋而合。

武将们一看李二有所松动。

又立马骚动起来。

......

天幕上弹幕飞过:

“——黑龙江丰收时,一排一排的大型农业机械,完全机械化,高速收割。”

“——还是黑龙江大平原好啊,广大的大平原,正好适合大型机械作业。”

“——产量高,同样离不开种子好,一代又一代的育种,杂交。”

“——好的种子,都会经过科学标准,育种加优选才得到的。”

“——好的化肥同样不可或缺。”

......

大汉文帝位面。

汉文帝看见飞过的弹幕。

不断出现许多不能理解的名词。

“什么是‘农业机械’?”

汉文帝只能看出农业二字,但是机械为何物?

难道是播种用的工具吗?

同样还有何为化肥?

汉文帝的疑问越来越多。

苦于自己只能看懂一部分。

比如,种子自然是知道,但是这育种又为何物?

汉文帝问晁错:“你向来好学,所读书甚多。”

“能否为朕解惑,这机械和化肥为何物。”

晁错虽然学富五车,但是这毕竟是后世的东西。

没办法晁错也只能表示自己所学尚不够。

汉文帝点了点头,觉得实在可惜。

但由于天幕上提到:粮食产量似乎得益于这些机械和化肥。

这对主张与民修生养息的汉文帝来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十四章 朱棣:解锁了新姿势啊!杂交,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