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之上,画面流转,金色的光芒逐渐汇聚成一行行文字,赵匡胤的名字赫然在列,紧接着,是对他功绩的进一步阐述。
“太祖以文德治天下,偃武修文,兴学育才。”
画面中,出现了书院林立的景象,学子们埋首苦读,一派欣欣向荣的文化景象。
又有一群身着文官服饰的人,正指挥着军队操练,文臣领兵,颇为奇特。
“罢方镇之兵,夺藩镇之权,悉归于中央。”
“选拔文臣,知州、通判,分掌地方军政。”
“文臣知兵,以文制武,以文御武。”
画面一转,出现了科举考试的盛况,成千上万的学子齐聚一堂,奋笔疾书,争夺那通往仕途的金钥匙。
“开科取士,广纳贤才,文风大盛。”
“文教昌明,远迈前代。”
这些文字,清晰地展示了赵匡胤在文化建设上的成就。
然而,就在这时,天幕之下,却出现了一片喧嚣的评论区,各种各样的言论,如同潮水般涌现,迅速占据了整个屏幕。
“这算什么功绩?简直是自毁长城!”
“重文轻武,导致武备废弛,边防空虚,这才是宋朝积贫积弱的根源!”
“若非赵匡胤留下这文德传统,大宋何至于此?”
“百年屈辱,年年岁贡,这都是赵匡胤种下的恶果!”
“什么文德治天下,简直是笑话!”
“就是因为这个,才有了瓦剌留学生!”
“可笑至极!”
“后世子孙无能,与太祖何干?”
“尔等休要胡言乱语,污蔑太祖!”
“太祖功在千秋,岂容尔等诋毁?”
“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各种激烈的言辞,在屏幕上疯狂滚动,几乎要将整个天幕都淹没。
大宋,宣和殿。
原本正沉浸在祥瑞之兆中的宋徽宗赵佶,被这突如其来的争论声惊扰,缓缓放下了手中的御笔。
他抬起头,看向天幕,眉头微微皱起。
“以文治天下,则天下太平……”
他喃喃自语,似乎是在回味天幕上的话。
“仙人所言极是。”
他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朕当继续推行文教,广开言路,选拔贤才。”
他似乎对那些批评赵匡胤的言论,并不在意。
大明,应天府。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激烈的争论,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他转头看向自己的儿子们,沉声说道:
“文人武将,各有所用,不可偏废。”
他语气严肃,不容置疑。
“赵匡胤此举,虽有其可取之处,但却为大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大明万不可重蹈覆辙!”
“尔等当谨记!”
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连忙躬身应道: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大宋,汴梁。
赵匡胤听到了那些关于“瓦剌留学生”的评论,顿时陷入了沉思。
他一时之间,竟然想不明白,“瓦剌留学生”究竟是何物。
他眉头紧锁,百思不得其解。
他又开始反思,自己推行“以文治国”的政策,是否真的错了?
难道,过分的仁慈和宽厚,真的会导致国家的衰败吗?
他心中充满了疑惑,但一时之间,却找不到答案。
“不可荒废武备……”
他喃喃自语,似乎是在告诫自己。
他决定,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政策,不能让宋朝走上衰败的道路。
就在这时,天幕上的画面再次发生了变化。
那些喧嚣的评论区,逐渐消失不见。
金色的光芒重新汇聚,凝聚成几个巨大的字:
“古代丰功伟绩帝王——第四名。”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几个字吸引了过去。
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第四位上榜帝王的名字出现。
紧接着,四个大字,出现在了天幕之上,每一个字,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汉高祖,刘邦!”
这四个字,如同惊雷一般,在所有人的耳边炸响。
画面中,出现了一个身穿布衣,手持长剑的男子。
他相貌平平,但却有着一双锐利的眼睛,透露出一股不屈的意志。
“布衣天子第一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