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
乾隆猛地一掌拍在桌面,震耳欲聋的声音震得在场之人心脏一颤。
“天幕之言,句句在理啊!”
这短短的几字从乾隆口中吐出,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决心!
乾隆的内心仿佛翻腾的海浪,波澜壮阔。
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与希望如烈火般在胸膛内熊熊燃烧,令他几乎无法自持。
他迅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宏伟的蓝图:
若是能够获得这些财富,大清的未来便可彻底改写!
漕运可重新整顿,黄河可得修复,南北之间的交通将顺畅无阻,边疆防线也能得到加强。
他甚至想到,可以借此进行盐税改革,恢复民众对朝廷的信任,减轻百姓负担。
那些长期困扰他的难题,似乎在这一刹那找到了答案。
“天佑我大清啊!”乾隆在心中默默念道,激动的情绪几乎让他脱口而出。
然而,他深知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必须始终保持冷静,不能因一时的激动而泄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于是,乾隆强迫自己压下波动的心情,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他回想起当初巡游江南的初衷。
表面上是为了展现皇恩浩荡,实际上却是想亲眼看看江南的民生疾苦。
这一切令他心中感触良多!
江南,虽自古富庶,却早已不复康熙年间的盛景。
百姓苦不堪言,许多官员权钱交易,中饱私囊。种种迹象都在昭示着大清内外的衰败。
乾隆心头一阵沉痛:
“朕不过是在勉力支撑一个摇摇欲坠的大厦。”
但这种沉痛感很快便被振奋的念头所取代。
他开始思索,若能掌控那些藏富于民的巨商大贾,掌控江南一带那些隐秘的地下银库,甚至重新整顿腐败的官僚体系……
这一切,皆能为大清所用!
这些财富,不该流散在民间,也不应落入贪官污吏的手中,它们应当归国库,充实大清的国力。
大唐!
李世民同样处在一场激烈的思考中。
“什么?”
他的声音低沉而凝重,眼中闪烁着不可思议的光芒。
“仅仅是印度这样的区区小国,就被掠走了如此多的财富?”
李世民双拳紧握,眼神炽烈,情绪激动,眼眶微红,仿佛蕴藏着一股磅礴的能量!
这股气场弥漫开来,威压四方,令在场的群臣都不敢直视。
程咬金突然跪下,大声说道:“陛下,俺老程自幼习水,若出海征伐,这活儿非我莫属!”
尉迟恭随即跟着开口:“陛下,我尉迟水性无双,海战经验丰富,这事儿该由我来做!”
程咬金不甘示弱,抬头怒视:“放屁!你水性再好也不过是个旱鸭子,凭啥跟我抢?”
尉迟恭立刻反驳:“不服?来比划比划!!!”
“来就来!”
程咬金和尉迟恭的言语交锋,犹如火药味十足的雷霆碰撞。
两人之间的争执愈发激烈,言辞互不相让,仿佛火星四溅,气氛紧张到极点。
一旁的李靖见状,嘴角微微扬起,露出一丝冷笑。
他站了出来,目光从二人身上扫过,冷静而深邃,仿佛洞察了一切。
“陛下。”
李靖缓缓开口:
“您也看得出来,海上征伐如此重大之事,必须由稳重之人来担此重任。”
“这两人性格过于冲动,恐怕难以承担起如此大任。”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语气坚定:
“这等重责,理应由末将来挑担!末将三月之内,必定可定一国,实在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当各位帝王的目光,带着从未有过的野心,凝聚在天幕之时,一道崭新的标题迅速闪现了出来。
【到底是谁延续了大明的国祚?!】
这一刻,所有帝王的内心瞬间充满了惊讶与疑问。
每个在观看天幕的人,无论是帝王还是文臣,心中都泛起了震动的波澜,纷纷低声交头接耳,气氛愈发紧张。
大明!
“大明的国祚?!”朱元璋不自觉地低声说道,震惊之情显而易见。
他的眉头微微一皱,心中思绪纷乱!
与此同时,朱棣也将目光投向了天幕。
相比于朱元璋对内阁制度的陌生,朱棣显然更为熟悉这一体制。
毕竟,这正是他在废除丞相之后所创立的制度,旨在减轻皇帝肩上的重担。
朱棣的眼神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