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觉得不妥!”
赵勉这话一出。
老朱顿时讶异的一挑眉。
如此好的办法。
你竟然觉得不妥?
“哦?”
“怎么个不妥法?”
老朱问道。
赵勉心中早就想好了对策。
当下。
也是不慌不忙。
对答如流。
“陛下,臣以为,这粮食掺沙子的办法固然好,但并不适用于我朝。”
“赈粮,意为何用?”
“本是赈灾抚民之用!”
“灾民遭了天灾,正是彷徨惊惧之时,必定是日夜期盼,渴望陛下能降下雨露,解他们于水火之中。”
“然而,若是朝廷以掺了沙子的粮食赈济他们。”
“届时,他们苦心等待多日,见到了却是这样的粮食......灾民会如何想?”
“灾民岂不是可以认为,朝廷将他们视为草芥,牲畜不如?用这种法子来糟蹋人?”
“届时,灾民心生不满,若是再有奸人挑唆,民心反复,恐将有民变之危!”
“因此臣认为......此计于我朝不可施行!”
赵勉显然是打好腹稿的——可见此人心思之活泛,在看到天幕中的内容时,就已然想到老朱会有此问,想到了朱允炆的态度,于是乎想到了该如何反驳!
不过。
这个论点显然是有些过于勉强了。
“灾民会心生不满?”
老朱眉头微微一皱。
显然并不认同。
那天幕中都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给粮食掺沙子。
是朝廷心中有灾民的体现!
是朝廷担心贪官掉包,才出此下策的!
现在全天下的百姓都知道了这沙粮计。
还怎么可能会心有不满?
老朱心中如此想着。
正想出言驳斥。
但很显然。
赵勉也是知道这一点的。
所以他还准备了另外的说辞。
“此乃其一。”
“其二,陛下,这办法还有一个极大的弊端!”
赵勉微微加重了语气。
果然。
老朱好奇了。
他问道:“弊端?什么弊端?”
赵勉说道:“那就是此法的不可复制性!”
他解释起来。
“方才,那胤文太孙也说了,贪官之所以换粮,各级官吏之所以贪墨,全因这朝廷的赈粮于他们而言有利可图。”
“可是,将粮食里掺入沙子,就可让他们再对沙粮不动心吗?”
“臣觉得未必。”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天幕中之所以有三十万担赈粮一粒未少之亘古奇迹,臣觉得这不过是各级贪官墨吏第一次遇见此等情况,不知所措而已。”
“倘若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将此定为常例,这些人必定会对赈粮下手!”
“就算掺了沙子又如何?”
“难道灾民挑的,他们就挑不得?”
“左右不就是花些人力、时间罢了。”
“而就算是不把粮食挑出来,不卖给粮贩,那卖给养鸡养鸭的贩子总行了吧?鸡鸭可并不挑。”
“所以臣以为,此法可一不可再,如今昭晓天下之下,更不能为我朝所用!”
精彩!
十分精彩!
当听到赵勉的这番答问。
一旁的朱允炆即刻心中一喜!
‘不愧是户部尚书!’
‘不愧是短短四年就从进士升迁到尚书的赵尚书啊!’
‘此番答对,无懈可击啊!’
朱允炆大为欣喜!
赵勉这话的意思很明白了。
别看现在朱胤文赈灾的效果这么好。
这只不过是因为粮食掺沙第一次出现而已!
赈粮的运输有时间限制。
贪官们一时半会还没回过神来,不知道如何应对。
这才有了如此辉煌战绩。
但若是再来一次的话......可不要小瞧了贪官的创造力了。
只要有了经验。
别说了掺了沙子的粮食了。
就是石头,他们也能榨出三两油来!
所以。
这方法显然是只能管用一次的!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