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三章:危机与转机 (1/3)

在风云变幻的商业江湖中,每一刻都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机会稍纵即逝,竞争却无处不在。陆晟枫带领的团队,此刻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一边紧锣密鼓地筹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事宜,一边朝着周边城市市场的开拓奋力前行。他们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每个人都严阵以待,神经紧绷,全力以赴地应对着扑面而来的各种挑战。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一场更为严峻的危机正如同隐匿在黑暗深处的猛兽,悄然向他们逼近。

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谈判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成败在此一举。但双方在众多细节上的分歧依旧难以调和,就像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横亘在中间。这天,王经理结束了与保险公司的谈判,一脸倦容地回到公司。他拖着沉重的步伐走进陆晟枫的办公室,整个人像被抽去了力气,“扑通”一声瘫坐在椅子上,长叹一口气后,无奈又沮丧地说道:“陆总,这次谈判情况相当不妙。保险公司那边态度强硬得很,坚决要求我们把设备维护和保养的响应时间缩短到 24小时以内,还想在现有租赁价格的基础上再压低 5%。这两个要求对我们的运营成本和服务压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实在是难以承受。”

陆晟枫闻言,眉头瞬间拧成了一个“川”字,眼神中满是沉思与忧虑。片刻后,他缓缓开口:“24小时的响应时间,这要求太苛刻了。以我们目前服务团队的规模和资源配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必然会大幅攀升。价格再压低 5%的话,利润空间几乎就被压缩殆尽了。但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这次合作机会,你仔细琢磨琢磨,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么严苛的要求呢?”

王经理无奈地摇了摇头,眼中满是困惑,分析道:“我猜他们是想通过压低我们的成本,来进一步提升自家保险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毕竟他们的目标客户群体对价格和服务质量都极为敏感,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客户流失。”

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赵琳琳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来。听到他们的对话后,她微微皱眉,认真地说:“从财务专业角度来看,如果完全按照保险公司的要求来,我们公司的利润大概会下降 20%左右。这对公司的短期盈利状况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影响不容小觑。不过,如果合作最终能成功,且带来足够多的客户量,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或许还有转机。但当下,我们必须尽快想出一个周全的办法,平衡好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陆晟枫赞同地点点头,神色坚定地说:“赵琳琳说得对,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眼光。王经理,你下次谈判时,一定要着重向他们强调,我们公司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服务质量和设备品质,这是我们的立足之本。过度压低价格,同时不断提高服务标准,很可能会打破现有的平衡,导致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我看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比如在重要节假日和业务高峰时段,全力保证 24小时响应,满足客户在特殊时期的紧急需求;平时则维持现有的 48小时响应时间,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要求,又能确保我们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成本处于可控范围。至于价格方面,最多再降低 3%,这已经是我们的底线了。”

与此同时,负责开拓周边城市市场调研的王经理团队,在调研过程中也遇到了棘手的难题。他们在对周边城市 A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时,意外发现当地有一家规模虽小却不容小觑的医疗设备租赁公司。这家公司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但凭借对本地市场的深入了解和极具吸引力的低价策略,已经在当地成功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客户群体,这无疑给陆晟枫团队的市场开拓计划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就像在前进的道路上横亘着一块巨石。

在市场调研小组的内部讨论会上,小李满脸愁容,忧心忡忡地说:“这家本地公司在当地扎根已久,对本地市场的了解程度远超我们,他们提供的服务也更加贴合本地客户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而且,他们的价格比我们之前预计的定价还要低 10%左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想要顺利进入这个市场,难度实在太大了,简直是困难重重。”

小王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原本我们都以为凭借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和优质服务优势,能够较为轻松地打开这个市场,站稳脚跟。可万万没想到,会突然冒出这么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把我们的计划全打乱了。”

负责此次调研的组长老张,一直静静地听着大家的发言。此时,他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虽然他们在价格方面确实占据明显优势,但我们也不能就此灰心丧气。咱们公司也有自己独特的长处,设备种类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品牌知名度高,在市场上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服务流程也更加规范、专业。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和他们打价格战,这对我们来说是不明智的选择。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和突出我们的差异化优势,才能在这个市场中找到突破口。”

结束调研回到公司后,老张第一时间向陆晟枫详细汇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