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东奔西走,抓住各种时机来安排工作。
使出了浑身解数,最终也只是勉勉强强安置了两百人就业。
在这个时期,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可是非常不易,令人艳羡的。
工作岗位就像萝卜坑,一对一对应。
加上当前经济形势萎靡不振,哪有这么多岗位,能安排那么多插队知青就业。
这也正是让刘老汉常年头疼的一个问题。
由于如今正是处在京都这块最关键的地方,这让自己手里的知青安置指标格外突出。
尽管与其他几个大城市相比,并没有太大悬殊。
然而,在每年召开的全国或集体会议上,却没有人能够顺利完成分配到的知青安置指标。
大家对此都非常重视,因为完成这些指标,意味着能极大缓解国内的经济状况和就业压力。
眼看着今年就要接近尾声,人民公社的老者刘已经对完成剩余一百人的指标感到绝望。
他认为能安置好两百人就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他还与其他城市的同级别领导互通书信,发现很多人连十个指标都难以完成,这简直是难以置信的事情。
而在某些边远地区确实就是这样,那边的就业岗位非常稳定,一年内几乎无法增加多少。
为了安置那十个知青指标,刘老汉费尽口舌,跑遍了十家工厂,跟每一家都聊了很久,好说歹说才争取到了一个岗位的增设。
他也拜访了不少经济效益不错的个体商户,劝说他们雇佣一名知青帮忙做事。
用尽了种种手段,才好不容易完成了安置十个知青的任务。
相比之下,刘老汉能成功安置两百名知青的人民公社已经相当不易。
毕竟在京都这个举足轻重的地方,有这样的机遇并不奇怪。
但三百人的指标对于每个人而言,仍然是难以逾越的难关。
就在这个时候,周伟忽然间就有钱买下一栋店铺和一处三进三出的四合院。
起初,刘老汉以为周伟是要把它们租出去赚取租金。
没想到的是,周伟竟然打算把这些房子免费提供给自己的员工住,让他们有一个安稳的家。
这一举动让刘老汉立刻发现了新的可能。
他亲自去考察了周伟的店铺,多次观察那里的员工。
发现他们都聪明能干,各司其职,看似一切运作正常。
但实际上,只要稍加压力或者在二楼增设些岗位,完全是可行的。
此刻,刘老汉瞥了一眼周伟,嘴角微微上翘。
“周伟,你的店铺既然已经开始营业了,以后肯定会有更多人来吃饭,到时候肯定会忙得不可开交。”
周伟听到这话,嘴角也轻轻上扬,笑了两声。
“那就承您吉言了,具体的情况还是要看实际运营情况而定吧!”
“不过呢!在这个地方最好的地段做生意,肯定是有潜力做得很红火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