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章 先生的手段 (1/2)

房遗直不知道这件事能有多大,而房玄龄则是怕事情如他担心般的那么大,今晚这顿饭房家父子吃得也都很累,不过不管再累再困,也还是要把事情在今晚就讨论清楚。

哼,王珏玉那个刁民,若是真让祸事沾到自己儿子身上,绝对饶不了他。

“好了,时间也不早了,就让我们父子赶快把事情弄清楚吧。”

书房里、屏风后、孤灯微光下,父子二人紧挨着坐在案桌旁,都有种如临大敌的感觉。房遗直先把一个贴满鱼鳞的纸质灯罩支到油灯边,眼前登时明亮了许多,接着再从带回来的包裹中摸出几本黄纸订成的账册,这才开始向父亲讲解事由。

“几天前,王先生说他接下来要专心处理营地过冬和陛下交付的事情,所以便把他记录账册的方法教给了孩儿。这种方法看起来无甚新奇,但是先生却说了很多,从其构思、原理、甚至是实际的操作流程都完完全全地说了出来。”

“哦?他是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吗?”

“儿子不敢妄下断言,还是要请父亲来做判断。”

“那你就说吧,不过要尽可能地详尽。”

“是。先生把他记账的这种方法叫《借贷记账法》,顾名思义,也就是把收入当成是借,把支出算作是贷,再用这种方式看待所有的度支进出,从而记录成账册。并且王先生还以这次建设新渭屯来举例向孩儿说明:营地运营所需的物资的来原先是人们捐给宿国公府,然后先生再向宿国公借来的,这部分算作收入,记录在左页。然后把为了流民使用物资的行为看成是把物资贷给流民,并要求他们通过完成给他们分配的工作的方式来偿还,这部分是营地的支出,记录在右页。账册以日期分段,便能表现出从物资进入营地到流民建设营地的成果,然后儿子再依据这些成果来制作上交给朝廷的日志。”

“确实是无甚新奇,不过是想法有些特别,对记账有些自己的见解而已。”

“先生说这种记账方式最要紧的是能够表明财物流通的方向,可以就此加强日后查证的便利。”

“难道说这里面还有什么其他的玄机吗?”

“孩儿也曾这样询问过先生。先生说要把财物的流通和交付全都看作是借贷,每一个做出借贷行为的人都要有一本账册并记录好每一笔经手的借贷行为,如此一来财物的去向就会连接成完整的一条线,无论从那一步开始追查都能一查到底。只是这次安置流民的情况有点特别:首先是捐赠物资的人不求回报,宿国公把所有的物资都借给了营地,而流民只能出劳力工作,营地里也不用向他们支付酬劳,直接将所有产出和建成的房舍建筑归为朝廷所有,所以才会出现只需要一套账本就能全部记录下来的现象。”

房玄龄细想,慢慢的才发现其中深邃,心中也慢慢地生出恐惧。

世家捐赠给宿国公府物资是为了捞人,所借贷的是人情;官员为朝廷编写日志,记载的是功绩;至于流民……他们在营地中按部就班地劳动,获得的是生存下去的能力!如此来看,甚至可以说这《借贷记账法》能包含天道,万事万物皆可记账入册,细思实在让人不寒而栗。王珏玉的这种想法,可谓是在法家的道路上另辟蹊径,这于大唐天下而言,到底是福是祸?

“这事可大可小,为父会尽快将此法奏明陛下。在商议出结果之前,你还是先告病在家吧。”

见老爹眉头紧皱,房遗直不由得紧张,心知此时不该有任何的隐瞒。

“父亲,其实王先生还教给了儿子一个策略,说是这在流民能够自立生活之前营地里运营的过度制度。”

“还有?赶快说。”

“是称为《工分制》的政策,先生说是他在思考如何可以在不使用钱币的情况下来建设营地时,经过总结后最终得到的方法。孩儿认为其理念过于狂妄,更甚于《借贷记账法》。”

房玄龄现在不只是头疼,太阳穴还突突地直跳。不过那木匠究竟是如何在不使用朝廷财物的情况下建设起来营地和卫所的,其中的原理一直是缠绕在心头的疑问,而如今竟然在这眼前就有机会一窥其究竟,自然是不容错过。

“你就说吧,一切有为父扛着。”

“是。这《工分制》最让孩儿觉得担心的地方,就是王先生曾很明确地跟我说,所谓的工分其实就是私铸钱币,工分与钱币的差别仅仅是真实的钱币能看得见摸得着,而工分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数字。”

“也就是说,这《工分制》和《借贷记账法》有相通的地方。”

“是的。以前是营地先贷给流民物资,流民再用劳动来偿还,今后会改成流民先工作赚取工分,需要物资的时候再使用工分购买。在新渭屯,工分的赚取和使用被视为借贷行为,全都会记载在账册里。”

“嗯,还不算太出格。那此制度是否应满足什么条件?施行时有没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这些王先生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