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0章 未来的展望 (1/2)

与上次不同,杜如晦这次是穿着官服,独自一人来视察营地的。

昨天的议程本来该是和陛下商议接下来要兴建的卫所的地点选定和分布位置的,结果房玄龄不但迟到了,而且还紧急递上了一封密奏。接下来陛下决定临时改变原本议事的顺序,君臣三人就那密奏上的事讨论了半天,最后的决定是于明年建设新营地的时候秘密实验一番。只不过如此一来,为了保密就会谨慎选择参与的人员,与王先生走得比较近的几个人会被优先选定,也就是说,等正式实验时其中必定会有已经获得王先生亲授技法的房遗直一个。

从玄龄递上去的奏疏和房遗直记下来的笔记来看,王先生想出来的《借贷记账法》和《工分制》其条目足够严谨明晰,况且他还有建设新渭屯的成功先例,只要参与了那功劳就和白捡的没有区别,所以,在下一个卫所开始建设之前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把儿子给安排进去。

今天一早,杜如晦便打着兵部尚书的名头来找王珏玉,其真实目的就是希望先生能够再照顾照顾一下自己的儿子。倒也不是说非要与玄龄争上一争,两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好的,只是事关家中子弟的未来,怎么说也要再讨个机缘。在仕途上房兄事事样样都领先自己半步,想来他应该是不会把自己的做法放在心上的吧。

“哎呀,杜大人好久不见了。大人亲自来访,在下有失远迎,还请千万不要怪罪。”

“明知先生还有事在忙,本官竟临近到达之前才派人通知,怎么会怪罪你呢,是本官难为先生了。”

“哪里哪里,在下不过是还有些设计和监督的工作而已。即便是有事在忙,也是该挤出时间来迎接前来处理公务的杜大人的。”

“王先生客气了。其实本官今天不止是为了公务而来,还有些个人的疑问需要劳烦先生指教。”

“不敢不敢,大人称草民先生便已经是抬举在下了,大人若有疑惑,在下必定会尽心解答,实在是当不起指教二字。杜大人,现在的时节快要到腊月了,这天寒地冻的,有什么话还请移步到帐篷里详谈吧。”

“好。那就请先生带路吧。”

木匠居住的帐篷里的火盆烧得正旺,上面还摆了一副铁架,支着一口砂锅。看看锅里的面疙瘩汤已经煮开,木匠便给尚书大人也盛了一碗,顺便又添了一瓣生蒜。

“杜大人还没用过早饭吧,这是在下家乡的吃法:吃一口面、咬一点蒜、最后再用汤顺着一起咽下。大人不妨来试试吧。”

杜如晦也没客气,照着王珏玉教他的吃法吹凉木勺里的面团送进嘴里,然后啃下蒜尖发出的嫩芽,随着热汤下肚,顿觉腹中的中气推动血脉涌向肢体末端。

“妙啊,此法竟能驱寒。看来王先生为了营地里的流民越冬可是花了不少的心思啊。”

“大人谬赞了,不过只是些祖上传下来的小伎俩而已,实在当不起大人的夸赞。”

两人吃完面汤,又聊了一会闲话,杜如晦这才开始进入正题。

“营地里的事我在陛下那里已经有了些了解,听说你之前发现了一些出乎你意料的状况,这几天过去,你预计将来新渭屯的发展会如何?又有没有想出什么相应的应对方法?”

“回大人,目前最出乎在下意料的恐怕就是营地发展的速度了,经过在下重新估算后,未来新渭屯至少可以再供养五个卫所。如果再加上朝廷大力支持的话,其规模有可能会超过咸阳城,到时其南面的边界会扩张到长安城的城墙附近。”

“嗯……说实话,这种情况确实是有些不妙:长安城的北面是皇宫重地,由被安置的流民所构成的营地扩张到如此地步的话不利于皇城安全,本官身为兵部尚书是不乐于见到这种情况发生的。”

“那就要限制或是强硬地改变新渭屯的功能了。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聚集过来也是因为这里地利的原因,不如就把新渭屯改成粮仓或是粮食在关中的集散地吧。”

“那也不妥:这里的地势太低,等雨季时可能会受到渭水水位上涨的影响。况且还有以前李密踞洛口仓兵围洛阳的前事在,在长安城外存放那么多粮食是不行的。”

“那……不屯粮食就行了吧。现在新渭屯里也有加工木材和烧制砖瓦的工场,可以转而加强这方面的生意。或者也可以直接扩大长安城的范围,将新渭屯变成长安城里的一个县,这样就不会再有问题了。”

“这就更不行了,这样做会有违礼制。按照自古以来的传统,皇宫必须建在京城的最北面,要是照你说的方法去做就必须把原有的皇宫全部拆掉,然后在现在新渭屯的地方重新再建一座皇城。且不说建造那么多宫殿要耗费多少钱财,到时新渭屯也会被夷为平地,你这么长时间以来做出安置流民的成果和努力就全都白费了。”

“……在下能想到的也就只有这些,实在是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倒也还不用这么着急,现在的时节也已经要入冬了,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