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咬了一大口枣糕,猛灌红茶,强压下怒气,房玄龄和李孝恭紧张的心情才稍稍缓和,而一旁的刁民却像没事人一样,自顾自地说下去。
“朝廷开始卖茶后,世家见利益巨大,最先会做的是探听清茶的制作方法,并开始囤积茶叶。不过因为朝廷早有准备,所以那也只是白费气力而已。等到他们发现这些行不通时,就会有人跳出来说朝廷与民争利,此时朝廷就可以用茶树安置流民并宣布收取茶税了。等到流民安置得差不多了,人们也差不多对清茶习以为常,之后就可以开放清茶私营。不过既然清茶和制造清茶的技术一开始是由朝廷掌握的,那规定想经营的人需交一笔钱,并且要求以后产出的清茶也要足够优良,都是理所当然的了。另外,清茶也是可以卖给番邦外国的,想我天朝上国都风靡的好东西,他国必定趋之若鹜。可以让鸿胪寺与各使臣接洽,只要订货量大,我大唐自当展示大国风度,以低于市价少许的价格交易也不是不可以的……”
木匠口沫横飞,越说越兴奋,一介小民于天家面前指点江山,在作死的绝路上发足狂奔。李孝恭见太子的怒气值又要到达极限,不得不再次插嘴发言。
“先生说的都还是将来的事吧,眼下一切都未开始,不知这大量种植茶树可还有什么妙法?”
“哦,确实,是在下心急了。那刘将军之前说将要外调蜀地,不知是哪里?”
“利州。”
“好地方啊,有山有水,蜀地门户,通往关中必过利州。不过朝廷要想在山坡荒地种茶,还是像通川那样的巴东地区更好。”
“此话怎讲?”
“要想事先囤积应对天下追捧的茶叶,就需要大量的土地种植茶树,但即便全都是荒地,朝廷怕是也没有足够的钱财购买。尤其像利州那种交通要冲,早已没有闲田了,反倒是通州远离主道,且多山多谷,人丁不旺。将军只要以兴修水利的名义引西面潜水入通州,渠道两旁十数丈内的坡地便能划为工程的一部分,那在其上种植什么作物稳固沙土自然就是朝廷说了算了。”
“确是如此。但本将身为军中一员,需从军令,不是想去哪就能去哪里的。”
“刘将军也不用着急,可先结识一些善于治水修路之人,日后在蜀地必能大展拳脚。”
“听先生此言,是很看好蜀地咯。”
“是啊。我观史书,常见天下蝗旱雪洪之灾肆虐,那蜀地却不过几次地龙翻身而已。只是道路水利不兴,才会至今还被人们认为是贫瘠穷困之地。只要各项工程做到位,日后蜀地必然能成为不愁衣食的天府乐园。”
“那先生还曾去过蜀地的其他地方吗?要是有风土人情的新奇趣闻,还请讲于我这个即将赴任的新官听听。”
“有啊,就说我那年途经白帝城……”
李孝恭成功地把话题引到自己熟知的方面,王珏玉也不怕。为了收集日后发迹的物品,这几年确实是在这大唐江山走过一遍的。当时早就预想过会被人调查试探,沿途也是强记了许多事物。穿越多年,自认已经做足了万全的准备,怎么可能甘心在这种事情上功亏一篑呢。
另一边房玄龄看李二的气已经消了,才放下心来,开始思考起以后要如何栽培此人为朝廷效力的事。
当初忘了王珏玉托付的事本就愧疚,后来知道他还有几分才能,心里就更是不好受了。说起来,扮成道士潜入秦王府的点子还是在他身上得到的灵感。一个多月前,他一个没有身份的隐户登门求一场富贵,现在更是献出了利国利民的计谋,不提携提携就太说不过去了。虽说礼数不够周全,但以一个百姓来说却是谈吐不俗,以后指点一番,定能有所作为,自己多关照一下,就是表达歉意的最好方法了。
“先生奔波大半天下,现今定居关中,不知生活上是否有什么难处?”
见时候不早,李孝恭的问话渐渐落于俗套,房玄龄接过话,看看怎么能先补偿自己忘事的过错。
“这个么……钱太少了。”
倒也不意外。就先给一笔钱,然后再为他谋个差事吧。
“还请不必担心,先生创出了清茶的制造之法,又献出了安置流民的妙计,朝廷是不会亏待的。”
“不是,我是说……朝廷发行的钱币太少了。”
其实是不想说这个话题的,只是刚穿越到大唐时受了很多这方面的苦,一时忍不住,说脱了嘴。
“你一个小民懂什么,朝廷可是吸取了前朝的许多教训才做出这种决定的!”
李世民语带怒意,之前积攒的不满被瞬间引爆,终于还是忍不住,打算教训教训这个刁民了。
“李大人莫急,在下游历天下数年,见过一些事情,还请听我说。”
见有人生气了,王珏玉连忙行礼,态度尽可能谦恭。
“能不急吗?你知道朝廷有多少官员,花了多少时间,开了多少次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