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8最后的观察(下) (1/2)

“那李大人可否先告知小民,皇帝是文官还是武官?官居几品?”

愣了好一会儿,王珏玉才开口说话,站起身,挤出媚笑,把客人们的茶碗倒满。

“现在是本官问你啊。什么文官武官的,你想问的是什么?”

媚笑少了几分僵硬,表情多了一丝轻松。无数次想像被问到这个问题的场景,虽然因为被偷袭般的状况而乱了方寸,但只要换个回答的方式,应该就可以过关了吧。

“小人不过是一介平民,在拜访房大人前,见过最大的官也就是县令了。所以对于草民来说,只知道皇帝有很大的权力,这权力大到小老百姓无法想像,以至于皇帝在于人们的印象中,就是个很大很大的官。所以我才会有刚才的反问。”

“那文官如何?武官如何?几品几级又如何?”

“文官谋事断案,武官保家卫国。各官员各有职责,在其位、谋其事、恪尽职守、体察民情、心系社稷,在任时能把这些贯彻下去,始终如一,就是好官。而品级决定权力和责任,品级越大能办的事越大,办不成事时责任也越大。做官做人要有自知之明,有什么样的能力去办什么样的事,有多大的能力去当多大的官。在自己当好官的同时,协助别人也当好官,那就是好官中的好官了。”

虽然说的话中规中矩,但出自平民之口,还是令三人惊叹。

“你不是说你见过最大的官是县令,一介平民没什么见识么?怎么现在说的话又能这么有条理?”

“草民之前跟着师父时读过《汉书》,看过些纪传志表后,总结了些心得。”

“好啊,你个刁民不老实。既然你读过《汉书》,那就肯定读过皇家传纪,又怎么可能会不知道皇帝是怎么一回事!”

李世民没真生气,语气和表情都不是那么吓人。察觉到这点,王珏玉连忙服软道歉,借坡下驴。

“李大人别生气,这不是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的问题么。您吃月饼、喝口红茶、消消气,小民这就好好回答,肯定好好回答。”

把人劝舒服了,再次给客人添满茶,自己才坐回椅子上,可以按照很久之前计划的那样,说出设计好的答案了。

“我观史书,皇帝统御天下,责任重大,却又无法做到巨细靡遗,所以需要文武百官来帮助治理民众。因此皇帝是官,很大很的官,那想做好皇帝就应当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官。另一方面,帝国王朝是家天下,所以皇帝是天下的大家长。如此皇帝就是万民的父母,百官是百姓的兄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秉持爱护子女的想法。既能做一个好官,又能做一个好家长,就能做一个好皇帝了吧。”

“说的倒是挺好,但其中道理岂是你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

“这不是在下看史书瞎领悟的么。李大人,皇帝陛下英明神武,自然不是小民能理解的,虽然草民知无不言,但能说的也真就这三言两语了。”

“行了。你平时言行粗俗,这个时候却油滑起来了。那你对新帝的看法呢?”

“这个么……当今陛下登基还没几天,在下是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听人说陛下之前位居中书令和天策上将时,所行政令都有口皆碑,文武两道都驾驭自如,想来身为九五至尊应是不会差的。之后若是再能驾驭百官、亲贤纳谏、体恤百姓,定是一个名存千古的好皇帝。”

“还以为你能说出什么新奇的话。罢了,是本官难为你了。”

“小人才疏学浅,辜负大人的期望了。”

王珏玉向同席的李大人递上擦手的布帕,隐瞒身份的李世民也没有嫌弃他的好意。皇帝喝干了茶水,将手伸向了下一块月饼,而木匠起身给客人的茶碗填满,好似两人刚才谈论的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王先生,本将也有一个问题,不知道你能不能帮忙出出主意。”

见陛下毫不在意,平民的态度也不拘谨,两人气氛融洽。冯立壮起胆子,决定当着皇帝的面,冒险问一个踩老虎尾巴的问题。

“冯将军请讲。”

“你应该多少听说过一些关于本将的事情。那日在玄武门,本将曾与当今圣上刀兵相向,之后自首,有幸得到了留用。本将想问的是,像我这样的昔日的敌对降臣,以后要何去何从?”

谢叔方心中惊惧,下意识地看向皇帝。李二脸色一沉,但想到他们会有这样的心结也是理所当然,于是舒展眉头,和颜悦色地看向木匠。王珏玉见冯立问得恳切,就毫无保留地尽心解答。

“冯将军不必忧虑。昔日秦王府中众将军有不少都是降将,如今位列国公的就有好几个了,将军效陛下以忠义,陛下必回将军以仁礼。另外,其实现今大唐的局势对于将军来说,不但没有危难,反倒有一个机遇。处理得好了,冯将军不但不会被后世非议,反倒会和陛下一同得千古传颂。”

“哦?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