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9章 路途 (1/2)

“啊?你还真有想法啊?”

“是啊,有什么好奇怪的吗?”

面对长孙冲的反应穿越者一脸不爽地回答,半年不见,这小子怎么变得这么没礼貌了?

“不是……那个……我的话的意思不是……哎呀,王先生,你刚才所说的并不是你会拿出什么新奇的器具或是策略使得大唐军队更容易地攻灭突厥,而是说你对突厥灭亡后大唐朝廷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来治理亡国后的突厥人有想法。我没理解错吧?”

“就是这样,你没理解错。不过你要是想听的话还是等以后有机会的吧,我现在着急去坊州,必须要走了。”

之前长孙无忌听过李世民的话后总觉得皇帝最后有暗示他去找王珏玉谈谈,无奈自己工作实在太忙,就想着让儿子先去探探口风,结果才这说了不过几句话,长孙冲就发现此行的收获他可能根本就兜不住。现在他呆站在城门前,宿国公的车队已经走远,再不快点作出决定这天大的机遇说不定就会落到别人手上了。

“先生莫急,学生这就去雇一辆马车送您去坊州,只求在路上先生能将您的想法细细地为学生讲解。还请您在此稍候,很快,学生很快就会回来。”

长孙冲特意雇了一驾内有横板的马车,同时还买了全套的笔墨纸砚,最后把身上剩下的钱币连同荷包一起送到了穿越者手中。

“王先生,重阳节快到了,学生雇车时本想买些喜庆的礼物,却又觉得市场上的凡品够不上先生的巧思。些许心意,还请千万不要客气。”

他突然变得这么恭敬直让王珏玉觉得可乐,不过自己的财物都在年初时为准备赈济雪灾的物资变卖掉了,身上确实缺钱,也就没有推辞。

“好,那就上车吧。”

坐进车厢,王先生等长孙冲磨完了墨,摆好了记录的架势,就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讲解了。

“首先,要知道不管是唐人还是突厥人都是人,出生时是没有差别的,正如《论语·阳货》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的那样,人的差别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才形成的。而这环境又如《晏子春秋》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由地方水土等自然条件决定的”

“先生,学生想听的是你自己想到的具体政策。”

“别急呀,反正先说了政策之后还要解释其后的源由和道理,不如一开始就说清楚。去坊州的路还长,且听我从头给你讲。”

把王先生的话就这样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不知道父亲和陛下看了后会不会烦躁,不过自己本来就是以学生请教先生的方式开启话题的,只要交上去时说明好也就没有问题了吧。

“是学生心急了,先生教训的是。那么就请先生继续吧。”

“好。嗯……刚才讲到哪了?哦,对,自然条件。这自然条件么,决定了地方的物产,从而决定了生活在那里的人的生活方式。好比岭南靠海多雨,当地人就多食鱼米,慢慢地就发展出偏重鱼米的文化习俗,若是朝廷下令禁止天下种植水稻或是下海捕鱼,岭南等依靠鱼米生存的地方就会先出现动乱。反观突厥人生活的塞外草原种不出粮食,需要逐水草牧牛羊而居,朝廷就要针对当地的情况,制定有利于当地人民生活的政策。”

“具体要怎么做呢?”

“确保水源、设立路标、划定草场,还有改以牛羊代替粮食来征税。”

“这样做就行了吗?”

“还不够,这些还只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是治理当地的官员要熟悉当地的文化习俗,要先避免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发生冲突才能更好的施政。”

“那岂不是还要用回突厥人来充作官员吗?灭突厥前就是他们这群人管事,灭突厥后还是让他们来管事,这突厥不是白灭了吗?”

“但也必须这么做才行能得通啊!如果官民之间先有了矛盾和仇恨,无论官员说什么民众都不会听的。在战争结束后必须尽快建立官府开始对民众进行管理,而这些民众在之前还是与大唐刀兵相向的敌人,除了继续让之前在他们中已经有了威信的老人来担任官员外别无他法。”

“但是……”

“没什么好但是的,这就是人心,没办法硬来的。当年秦始皇十年之内一匡六合是何等的威风,结果之后尽收关东贵族并向全国强推秦法也不过十数年,便就有了天下苦秦久矣的说法了。”

“但是,那样做直到能让突厥人归心要耗费多少时间啊!实在是太漫长了。”

“那也要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皇祖《道德经》上有的话。就算再难,该做的也要去做,还有刚才的话的上一句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所说的道理就更是贴合我们现在进行的话题了。”

“所以,先生的意思是用黄老之术来治理突厥故地吗?”

“可以这么说。总之,目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