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 郭嘉的抉择 (1/2)

郭嘉夜深未眠,站在书房窗前,望着满天星斗,思绪如潮。他自随袁绍以来,一直在冀州谋划。然而袁绍虽表面信任贤才,却在用人上处处防备,尤其是对秦尧这样的人物,更显得警惕过甚。

“袁公虽有雄才大略,却始终未能真正放手用人。如此胸襟,岂能成就大业?”郭嘉低声自语,眼中流露出一丝失望。

冀州虽号称北方重镇,城内街市繁荣,商贾云集,颜良、文丑等猛将震慑四方,田丰、沮授等文臣辅佐左右,但这表面的强盛掩盖不了内部的隐患。郭嘉清楚地看到,袁绍治下派系林立:

士族势力以冀州本地的世家为主,他们在地方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虽名义上支持袁绍,但在利益分配上却步步为营,甚至在袁绍的政策推行中暗中掣肘。

幕僚派系中,田丰与沮授虽为袁绍的得力助手,但二人常因政见不合而争论不休。田丰主张稳固内政,以民心为根本,而沮授则倾向于对外扩张,以武力定天下。这种分歧导致袁绍在决策时难以取舍,甚至有意削弱二人的权力。

武将派系中,颜良、文丑等猛将各自掌握兵权,但他们多以军功换取利益,彼此间暗中较劲,甚至在资源调配上互相争夺,影响了军队的整体运作。

“士族、幕僚、将领,各有其谋,真正为袁公着想者却寥寥无几。”郭嘉叹息着,目光中透出一丝忧虑。他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勾心斗角的局面,若不加以整治,终将成为冀州的隐患,甚至拖累袁绍的霸业。

“乱世之中,单凭强军与士族支持,终究不足以长久立足。真正的明主,需怀柔四方,兼容并包,而非让疑忌之心左右大局。”郭嘉轻叹一声,手中竹简微微颤动。

近来,好友荀彧来信,邀请郭嘉前往曹操处效力。信中言辞恳切,提到曹操如何求贤若渴,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荀彧特别提到,曹操治下虽尚不及冀州繁荣,但其胸怀与远见却令人心折。

郭嘉放下信件,望向远方的黑夜,心中一阵复杂:“或许,是时候寻找真正的明主了。”

翌日,郭嘉在议事厅见到袁绍。他郑重地说道:“主公,秦尧虽志向高远,但确为天下苍生着想。若能善用此人,冀州必将更上层楼。”

袁绍冷哼一声,眼中透出一丝冷意:“此人不愿为我所用,恐成后患。奉孝,你以为如何处置为宜?”

郭嘉目光微动,语气平静:“主公,若因忌惮而抹杀贤才,冀州必损民心。若因疑虑而无端压制,只会错失良机。”

袁绍神色微变,沉声道:“奉孝,我知你为本公着想,但若此人不忠,岂非自留祸患?”

郭嘉心中一叹,却未多言。他已看清袁绍的局限,心中对留在冀州的意义更加怀疑。

郭嘉邀请秦尧共谈,意在考察其是否真为明主。

当郭嘉步入烛光微摇的房间时,秦尧微微一愣,旋即展露出一抹欣喜的笑容。他目光闪烁,心中暗道:“天生我才郭奉孝,这绝非虚言。如此智者,深谙时局又具备大局观,竟能与我对谈,实乃幸事。”

郭嘉举止从容,步伐稳健。他的一言一行无不透露着深思熟虑,举手投足间自带一股智者的威仪。秦尧暗自赞叹:“能得此人相助,文道可昌,乱世亦可图治。”

当夜,郭嘉与秦尧促膝长谈。烛光映照下,郭嘉试探地说道:“秦公子胸怀天下,可否赐教,您眼中的明主,应当具备何种德行与才略?”

秦尧略一沉吟,答道:“明主者,胸怀苍生,视天下为己任;善用贤才,不拘一格;治内以仁,征外以武,方可立于乱世而兴邦。”

郭嘉微微颔首,目光深邃:“若公子遇明主,当以何身立之?”

秦尧一笑,语气平和却坚定:“若遇明主,必以道相辅,尽文武之能;若不遇,则独善其身,推行文道,造福一方。”

郭嘉注视秦尧许久,眼中隐现一丝欣慰:“如此气度,实乃少见。若有朝一日,公子真能为天下着想,奉孝愿为公子执笔画策,助一臂之力。”

秦尧微微一笑,端起茶杯回敬道:“先生若肯相助,尧必不负所托。乱世之中,若能得先生相辅,我等即使身处险境,也可拨云见日。”

郭嘉轻轻抿了一口茶,目光变得更加柔和:“公子对苍生之念,与乱世中的大多英才截然不同。奉孝虽曾立足冀州,但心中所想,实在不在一地一隅。若公子有志,可否愿承此天下大任?”

秦尧目光坚定:“先生高看,尧不敢托大。但若有机会,我愿与众志士共谋天下,改变这乱世沉沦的局面。”

这一夜的交谈,灯火摇曳间,二人心意相通。郭嘉在秦尧的言语与目光中,看到了改变天下的决心与潜力。他缓缓起身,郑重地拱手道:“奉孝愿拜公子为主,助您共谋这天下之局,扶大厦之将倾,挽万民于水火。”

秦尧一愣,随即神色肃然,双手扶起郭嘉:“先生才为国之栋梁,能得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