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争锋初会 (1/2)

秦尧的游历来到冀州,此地是北方的重镇,由袁绍掌控。冀州城内街市繁华,车马喧嚣不绝,商贾与百姓熙熙攘攘,处处透着生机。高耸的城墙外,大片农田整齐分布,农夫忙碌于田间,展现出难得的安定景象。然而,城门口守卫森严,士兵的甲胄在阳光下反射着冷冽的光芒,隐约传递着这座城池的戒备与警惕。

护卫林峰低声道:“公子,这里的繁华背后似乎隐藏着不小的压力,冀州虽显昌盛,但不知是否真的安稳。”

秦尧微微点头,淡然道:“袁绍为北方领袖,自然要戒备四方。越是表面平和,越需谨慎行事。”

冀州城外,护卫林峰低声道:“公子,冀州的守备似乎比其他地方更加森严,士兵的目光中多有戒备。”

秦尧微微点头,淡然道:“袁绍为北方领袖,自然要戒备四方。越是这样,越说明他心中不安,此行需更加谨慎。”

当秦尧抵达袁府时,袁绍亲自接待,表现得极为客气。但在热情的表面下,秦尧察觉到一丝隐隐的防备。

袁绍笑道:“早闻秦公子才名远播,今日得见,果然非同凡响。尤其是百家会盟时公子的表现,已然成为各地谈论的焦点。”

秦尧拱手回应:“袁公威震北方,冀州在您的治理下繁荣昌盛,尧不胜仰慕。会盟之事,不过是各家争锋中的一隅之功,不值一提。今日拜访,既为请教治世之道,也愿共商天下大局。”

袁绍的眼中掠过一丝锐利,语气虽和煦,实则暗藏试探:“秦公子谦虚了。百家争锋,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参与其中的局。公子心怀天下,不知是否愿意助力大汉,与我等共建安稳之道?”

秦尧微笑不变,答道:“乱世之中,百姓苦难,若能有所作为,秦某自当竭尽全力。但治世需合作,唯有凝聚众人之力,方能真正造福苍生。”

秦尧抿了一口酒,语气平和地答道:“会盟虽是百家同聚,但各家所谋不同,合作与纷争并存。尧身处其中,深感治世之难,亦见识到天下英才之卓绝。”

袁绍若有所思,目光微微闪动:“治世之难,公子有何良策可教我等?”

秦尧拱手道:“若想治世,首重人心。无论百家争锋,还是天下割据,唯有平定民心,方可图治。”

袁绍点头道:“秦公子高见,诚然如此。不过,在百家中能与公子并论者,恐怕屈指可数吧。”

秦尧淡然一笑:“天下贤才何其多,只愿彼此能够共谋未来,共襄盛举。”

二人谈笑间,虽言语亲切,气氛中却依旧弥漫着一丝探询与疏离。

袁绍设宴款待秦尧,宴席上满座高朋,皆为北方士族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袁绍表现得极为热情,不时举杯敬酒,与秦尧谈笑风生。然而,秦尧敏锐地察觉到一种隐约的疏离感,仿佛在这热闹的场面中笼罩着一层无形的压迫感。这种气氛让秦尧不禁暗自揣测:是百家的隐秘关系,还是袁绍对局势的警惕使然?

袁绍当众发问:“秦公子,此番游历十三州,可有高见可为众人指点?”

秦尧举杯,语气从容:“乱世之中,民生为本。治乱需从根本入手,既要安抚百姓,也要整顿吏治。更需贤才辅佐,共同推行文道与武道并行,方可重建秩序。”

席中有谋士冷笑道:“公子言之有理,但治世谈何容易?文道虽好,却难敌兵戈,恐怕只凭一腔热血,难成大业。”

秦尧并未被激怒,而是微微一笑:“正因如此,才需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文道教化人心,武道守护四方,缺一不可。若只靠一力横推,或只讲教化而无防卫,皆是治标不治本。”

袁绍闻言,端起酒杯说道:“秦公子之言确有深意,此等谋略,不知是否愿意为我冀州所用,共建北方安定?”

秦尧举杯相迎,平静道:“若天下安定,何处非家?愿为天下苍生尽绵薄之力。”

宴后,袁绍的亲信田丰私下向袁绍进言:“此人虽有才学,但来意未明,主公需防其别有所图。”

袁绍皱眉思索片刻,点头道:“此人确有不凡之处,但过于聪明之人,不易掌控。试探他的忠诚再做定论。”

袁绍本意是想在众人面前通过争锋辩论压制秦尧,试探其深浅。岂料秦尧不仅应答如流,更在席间提出的“文武并治、民生为本”主张获得满堂喝彩。这不仅让袁绍的计划落空,反而使得秦尧的声望更上一层楼,其言辞和谋略被宾客们广为传颂,称之为“文道之风,举世无双”。

在席间,众人推杯换盏之时,袁绍提议:“听闻秦公子才高八斗,诗文冠绝,不知今日能否一展风采?”

秦尧微微一笑,起身拱手道:“既然袁公盛情,尧便献丑了。”随即朗声吟道:

乱世求安定,风雷起苍穹。文道辅天下,武略镇群雄。志在扶黎庶,心怀百姓同。纵横谋万里,逐鹿定乾坤。

诗成,满座皆惊。众人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