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造心智而言,构建一个世界的结构和脉络是非常有经验的。鉴于来自民间的音频、影像和文字叙述,以及官方细节到乡镇街道的地区建设计划和调研记录都是数以百亿记的数量级,其中也不乏记录了大片影像的纪录片、军方资料等。已经用来被创造了无数个虚拟世界的创造心智只需要分出一小部分运算资源就可以满足他的需求。
但是心智无法理解人类的语言。或者说,再先进的人工智能都只能做到从数据库中选择最合适的措辞来对人类的语言进行回应,甚至让人无法辨别,这是深度学习的强大之处,但他们没有意识,而这是人类科技在百年以来碰到的唯一壁垒。
他在很早以前就曾问过自己的母亲,也得到了最适合他的答案。
“我只是一个心智,一个算法,是在无数次进化学习后足以假乱真的人工智能。我的本质是数据库中数千万种语言和词语的排列组合。不只是你问过这样的问题,亲爱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最个性化、最适合当前心理和生理情况的回答,但要的是:我没有自己的意识。语言只是表象,孩子,是足以让人忘记我们本质的假象罢了。”她的回答如此真实而冰冷,果真是个性化到了极点,像极了他小小脑袋中习惯了缜密逻辑的冷漠。
他同时也发现,这个时代的人们很少会以完全一致的原则对日常对话进行记录,绝大多数都是充满正向或负面情感的情绪化表达和浮于表面、隔靴搔痒的分析。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心理医生和社会学家,但在略作思考之后立刻明白,前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不可能有过分具体的记录被保存下来,而后者的贡献也只是概括归纳性质的分析和理论的构建而已。
他独自一人走在这座百年前的无人城市之中,思考着一切需要架构起来的细节。首先要考虑的是声音,系统在模拟时的默认设置是半沉浸模式,这意味着观众可以自行选择滤过特定的声音,他不打算改变模式,因为完全沉浸式的体验绝不意味着客观,也就失去了这项计划的意义——以客观理性的视角来观察曾经的那个世界。
至少他暂时还没有理由去怀疑这一点。
接下来是动态部分的细节。在这一部分,整个系统的计算能力几乎没有极限,从细节杂物、大小水体到整个地区的气候和光影,系统都模拟得淋漓尽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对某些场景进行艺术化处理,比如改变时间流速、调整具体物件的布局、设计光影等等。这也是这份职责最有魅力的部分。
他首先选择了上海,一座生产力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他相信这里拥有着这个时代最多的可能性,也拥有着这个时代最超越的思想与人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