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宋应昌如期收到了快马捷报。
他拆阅细读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颗久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些许。
尤其是李如松将军在捷报里对沈惟敬的赞誉,特别是对一石三鸟之计策谋划的肯定。让宋应昌看出了李如松的宽阔胸襟。近几十年的太平日子里,文官和武官,基本上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境地,难得他李将军能如此推介沈惟敬作为和谈使臣,在武战上的贡献。
首战告捷,让宋应昌如此欣喜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自李如松部出兵朝鲜后,五万多人的装备给养和日常开销,确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户部每每都有微词,朝堂之上也经常争议不断,这让力主出兵的神宗和他宋应昌压力甚大;其二,力荐沈惟敬出使朝鲜谈和,为李如松部争取时间的,也是他,在使用沈惟敬的事情上,他是孤立的,朝堂上没有哪位大臣可以理解选用一位江湖术士去充当上品使臣,吏部尚书夏邦谟甚至当堂说出了难道朝廷官员都死光了的话?为什么非要去外聘一位炼金师到朝鲜丢我大明脸面?
庆幸的是,圣上对启用沈惟敬一事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理解。圣上私下的意思是,这万一沈惟敬真不靠谱,跑到朝鲜国去丢人丢脸的,就让兵部找个职能部门去担责,说是该部门私下外聘了一位临时工滥竽充数,不至于让朝廷太没颜面,所以沈惟敬出使朝鲜,只有口头听封,并未当庭下旨,沈惟敬要的那“嘉兴沈半仙”这五字御笔,代替不了圣旨。
当然,李如松在战报中,再三提到沈惟敬的一石三鸟计,夸沈惟敬胆大心细,独闯敌营、舌战小西、麻痹敌军,为此役全胜做了很好的铺垫,赞沈惟敬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参谋,最最主要的,是他在捷报中不忘大加称颂兵部尚书宋应昌伯乐相马、慧眼识珠。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老宋看完这捷报,旋即进宫觐见圣上,将战况一五一十的报给了神宗皇帝。
恰好今儿个圣上心情不错,一听到朝鲜战报,整个人儿都特别的精神起来。
神宗兴冲冲道:“爱卿,自朝鲜李国主上书,求我发兵入朝,驱除倭寇,朕其实心里一直没个底。最近几年东瀛那边掌权者都是一批好战的疯子;而我大明这些年人心稳定、天下太平;朕总是顾忌这战端一开、不是死人就是破财,你也知道这些年国库并没有账面上那么好看,天军入朝,短时间还问题不大,如果长此以往,光是每天的粮草军需,也会拖垮我大明国库啊。”
宋应昌回道:“启禀圣上,臣这些年跟在您身边鞍前马后的,知道您不容易;光是这满朝文武的吃喝拉撒睡,还不都是冲着您伸手要钱。”
神宗叹道:“还是你体谅朕啊。这次援朝,全凭你会算计,先派个算命的沈半仙去拖延时机,再派小李将军一战定乾坤。这仗打的漂亮啊,杀敌十倍、连夺三城。此役下来,朝鲜北方无忧也!”
宋应昌:“托圣上洪福!目前,小李将军已光复北部半国,而倭兵撤至王京坚城死守南部,据说,那倭贼更是不易啊。”
神宗:“此话怎讲?”
宋应昌:“圣上,倭贼兵马逾十万,今贼粮已被李家军悉数缴获,再筹不易,需从九洲岛源源不断运之,长此下去,则我胜算在手,当徐以图之,着急不得啊。”
神宗点了点头:“爱卿言之有理。你即刻拟旨,宣李如松、沈半仙回京。朕要当面嘉奖,并授机宜。”
宋应昌躬身应道:“是!”
黄海晏晏第十日。
前线指挥所收到了圣旨:尔等东征将士不避艰辛,智取开城、再捷海州、巧夺黄海,扬我国威、显我军威,朕感欣慰,特赏银二十万两,以犒诸军;今贼众已退王京,尔等切忌悬军深入,急切难胜,切勿操之过急;特宣李如松携沈惟敬回京述职,钦此!
李如松、沈惟敬及领众将接旨,山呼万岁。
神宗下旨后,李如松当即将所有兵力收缩至黄海道以北区域,号令全军筑城固防、囤田种粮。
布置停当,李如松即准备跟沈惟敬一起返京。
这一日,李如松正在指挥所聚将交代事宜,忽有传令兵来报,说是接到倭贼箭书一封。
李如松当即让沈惟敬拆开,没曾想竟是一封求和的书信!
信说:既已跟沈钦差初步达成调停意向,未料李军偷袭海州、抢夺开城、豪取黄海;此役日军虽惜败,但两军对阵,胜负未分,现割据南北既已成事实,不如罢兵讲和为上,若明军有意,可派特使沈钦差再赴王京面谈议和事宜,以便封贡东归。如若不允,东瀛十万将士抱定必死决心,誓与明军决一死战。
沈惟敬读罢,冷冷一笑,环顾众将:“李将军,诸位将军,这倭贼临死还吹牛,说什么胜负未分啊!分明是倭贼已断粮断草,莫说是决一死战,便是拖上一二个月,也非把他们拖垮了不可。”
诸将和道:“不错!倭贼都是贪得无厌之辈,若不是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又怎会主动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