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沈惟敬坐定,宋应昌马上交代道:”惟敬,明天随老夫上朝,有些话,我们先对对啊。圣上这些年,基本不上朝,但是每次上朝,都特别较真。”
沈惟敬立马就严肃起来:“恩师,学生哪些该说,哪些该问,全听恩师的。”
宋应昌摆了摆手道:“也不必太拘束。圣上最近心情大好,有什么说了也无妨。”
沈惟敬释然道:“是,学生明白了。”
宋应昌身子向沈惟敬坐的方向倾了倾,眼光注视着他:“我且问你,这一仗可有彻底把东瀛那边打服了?”
沈惟敬思索了好一会,轻轻吸了一口气道:“要说,东瀛小儿不见得真服。小西跟随丰臣秀吉在本岛内战中几度起起落落,也都没有怕过谁,这次黄海道战役,虽然毙敌万余,但毕竟还有六万主力盘踞朝鲜半岛、还有三万预备队龟缩在广岛待命。如果把这些主力全拔了,那感情会真的打服了。”
宋应昌捋了捋银须道:“要想真的都打掉他们,大明财力堪忧啊。”
沈惟敬顺着话题道:“恩师,我也是考虑到这点,才不惜个人安危,两次跑到小西那边探营、探口风,没曾想小西经不住几番晃悠,什么都撂了。”
宋应昌笑问:“晃悠?”
沈惟敬也跟着笑道:“那是民间百姓的口头禅,就是糊弄、睁着眼睛说瞎话,骗他。”
宋应昌呵呵笑出声来:“我说,这捞偏门的本事都是你江湖上学的吧?”
沈惟敬坦诚回道:“不瞒您说,这测字、问卦、相面,尤其是炼金术,哪个不是骗人的,要怪就怪他小西不经晃悠。”
宋应昌饶有兴趣问:“哦?那你跟老夫说说看,你是怎么晃悠他?”
沈惟敬:“初见他时,观他外相,耳门宽、鼻翼大、嘴唇厚、嘴角上扬、眼神无恶、算是典型的忠厚之人,就知道他好晃悠。”
宋应昌手掌轻轻的拍了拍桌案:“哈哈,看来江湖学术,你是派上大用场了。”
沈惟敬:“我给他戴高帽,他很受用;我跟他讲开打的不利因素,他听进去了;我说要跟他结八拜之交,他开心的跟个小孩似的;我说上奏朝廷封他个汉城王,他还眼巴巴的盼着呢。”
宋应昌:“这小西,也憨的够可以的。老夫不解,就他那样,怎么能做到权倾朝野?”
沈惟敬:“那是学生火候掌握的好。”
宋应昌频频点头:“哈哈。”
沈惟敬说到高兴处,一漏嘴道:“我还,我还...”
宋应昌绕有兴致:“你还晃悠他什么?”
沈惟敬差点就将给小西许婚公主的事儿蹦出口,想想这事对皇上是大不敬。终于还是忍住了:“我还答应他到东瀛本岛,跟他一起去他祖宗坟头祭拜,当着他祖宗十八代的面,叫他一声亲哥。”
宋应昌哈哈大笑:“我说惟敬啊,你这是搭上了自己的祖宗了,到他日本去认祖宗。这结拜是你私事,老夫就不搅合了。至于这册封汉城王的事,明天早朝不必提,如果哪天真的能促成和谈,给他个封号,我大明天朝不是小气之人。”
沈惟敬:“学生明白。”
...
第二天,早朝。
太和殿内。
李如松和沈惟敬双双跪拜朝堂。
李如松高呼:臣,李如松觐见万岁,万岁,万万岁。
沈惟敬高呼:小民,沈惟敬觐见圣上,祝圣上万岁无疆,洪福齐天!
神宗今儿神情大悦:“好,好,两位爱卿,快快平身,抬头说话。”
李如松、沈惟敬异口同声:“是!”
双双站立。
神宗眼光朝四周巡视一圈,落在两位身上:“李将军、沈使臣,朕此番千里迢迢招你们回京,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让满朝文武看看,朕的两位年轻臣子,在天朝最需要的时候,如何义无反顾、孤身涉险,为家国颜面、为大明尊严,舍小我,成大我。”
朝堂百官齐声回道:“圣上英明。我等惭愧。”
神宗摆了摆双手:“朕并没有责备大家,这些年好日子过惯了,朕是希望大家都能未雨绸缪。天下啊并不太平,这东倭、南蛮、北虏、西瓦剌,哪个不是对我大明虎视眈眈?”
众大臣齐总颂:“圣上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我等自叹不如。”
神宗:“今天,朕要特别嘉奖李如松李将军!李家英雄满门,桃李九虎,威震四方。朝鲜首战,一举歼敌一万余,收复北方三道,我天军和朝鲜义军损失不到一千五百人,这是何等辉煌战绩,堪称前无古人。”
众大臣齐声唱赞:“李将军神勇!李将军无敌!”
神宗:“如松听旨,朕加封你为兵部驾部侍郎,正四品。”
李如松跪拜:“臣谢圣上隆恩,虽万死不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