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薛郡那座略显古朴的学宫之上,给这片充满书卷气的地方镀上了一层金黄。
学宫的讲堂内,气氛却与这明媚的阳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凝重而压抑。
刘交身着一袭简洁却不失庄重的长袍,站在讲堂的前方,目光扫视着台下的众人。台下,既有学宫的教职员工,他们身着儒服,神色各异;也有挑选出来的学生代表,年轻的脸上带着好奇与期待。
刘交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诸位,今日召集大家前来,是要宣布一项关乎学宫未来的重要计划。如今这乱世,我们不仅要在军事和政治上有所作为,更要着眼于长远,为将来培养大量的人才。
所以,我决定进一步发展学宫,扩大招生规模,让更多有志之士能够在此求学。同时,我还打算邀请更多的学者前来讲学,博采众长,让学宫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此言一出,台下顿时议论纷纷。一位年长的教职员工站起身来,他面容清瘦,眼神中透着睿智,双手抱拳说道:“公子此举甚善。扩大招生,能让更多的人才汇聚于此,为我们日后的大业储备力量。
邀请更多学者讲学,更是能让学宫的名声远扬,提升学宫的声誉和影响力。此乃一举多得之事,我等定当全力支持。”
他的话得到了一些教职员工和学生代表的附和,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然而,很快就有不同的声音响起。
一位年轻的教职员工皱着眉头,站起来说道:“公子,您的想法固然好,可学宫如今的资源有限。扩大招生规模,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教室、更多的教材,还有更多的生活物资来供应学生。
邀请学者讲学,也需要支付不菲的酬金。我们如何能承担得起这样的发展计划呢?”
他的话引发了一阵共鸣,不少人开始交头接耳,面露担忧之色。
刘交微微皱眉,正要开口解释,这时,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从讲堂外传了进来。樊哙那高大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身后还跟着周勃等几人。
樊哙大踏步走进讲堂,脸上带着一丝不悦,大声说道:“公子,我刚听说您要大力发展学宫?这事儿可使不得啊!”
刘交看到樊哙等人,心中微微一沉,但还是耐心地说道:“樊将军,为何使不得?学宫的发展意义重大,不容小觑。”
樊哙挠了挠头,粗声粗气地说:“公子,如今这局势,秦军虎视眈眈,各方势力也是纷争不断。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军事和政治上,带领我们多打胜仗,扩充地盘。
这学宫,不过是个读书讲学的地方,花那么多心思在上面,能有啥用?”
周勃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公子。咱们现在最要紧的是壮大实力,跟秦军对抗。学宫的事儿,往后再考虑也不迟。”
刘交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平静,说道:“樊将军、周将军,你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军事和政治局势,却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学宫的发展,恰恰是为了我们将来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他们既能在军事谋略上为我们出谋划策,也能在治理地方上发挥重要作用。等到我们推翻暴秦,建立新的秩序,更需要这些人才来建设国家。”
樊哙不以为然地哼了一声:“公子,您说的这些太遥远了。眼下咱们连安稳日子都没过几天,哪有闲工夫去培养什么人才。这些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打起仗来能顶啥用?”
刘交看着樊哙,目光坚定地说:“樊将军,你可不要小瞧了这些读书人。他们虽不善武力,但智谋超群。就拿韩信将军来说,他熟读兵书,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为我们拿下了琅琊郡。他不就是从学问中汲取了力量吗?而且,学宫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是为了打仗,还能在各个方面助力我们的事业。”
那位提出资源问题的年轻教职员工再次说道:“公子,即便学宫的发展意义重大,可资源问题还是摆在眼前。我们拿什么去支撑扩大招生和邀请学者呢?”
刘交微微一笑,说道:“这一点,诸位不必担忧。我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我们可以先整合学宫现有的资源,合理分配。同时,我会向各方寻求支持,无论是财力还是物力。而且,随着学宫的发展,培养出的人才也会反过来为我们创造更多的价值,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樊哙还是摇头:“公子,您这想法太理想化了。咱们现在到处都需要用钱,到处都需要兵力。把资源投到学宫里,万一没效果,那不是浪费吗?”
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愈发激烈。讲堂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火药味。
教职员工们有的支持刘交,认为学宫的发展刻不容缓;有的则站在樊哙等人一边,担忧资源的浪费和对当前局势的影响。学生代表们则大多面露迷茫,不知道该站在哪一边。
刘交看着众人,心中有些无奈,但他的决心却丝毫未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