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微风轻拂,刘邦在一众随从的簇拥下踏入了薛郡的学宫。
踏入那刻,他抬眼望去,只见学宫的建筑虽不算奢华,却透着一股质朴的书卷气。
讲堂、藏书阁、学生居所错落有致,院内的学子们有的在诵读经典,有的在相互探讨学问,一片井然有序的景象。刘邦微微点头,对身旁的刘交说道:“交弟,这学宫被你打理得倒也像模像样,看来你没少花心思。”
刘交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拱手道:“兄长谬赞,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过,学宫如今仍有诸多不足,正待进一步发展。”说着,他便引领刘邦朝着讲堂走去,准备详细汇报发展规划。
待众人在讲堂内坐定,刘交清了清嗓子,有条不紊地说道:“兄长,我之前制定了学宫的发展规划,打算扩大招生规模,让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求学。
同时,邀请各方知名学者前来讲学,丰富学宫的学术氛围。”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着,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如此一来,学宫定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我们日后的大业添砖加瓦。”
刘邦认真听着,不时微微皱眉思考。
待刘交说完,他摩挲着下巴,缓缓开口:“交弟,你这想法不错,志向也远大。但依我看,学宫的发展得注重实用性。咱培养这些学生,不能光让他们读死书,满嘴之乎者也,得让他们有实际办事的能力。”
他目光炯炯,看向刘交,“就好比打仗,光知道兵法理论,上了战场却不会灵活运用,那有啥用?学生们得学会如何治理地方、安抚百姓,如何在军中出谋划策,这些实打实的本事才是关键。”
刘交听后,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面露敬佩之色:“兄长所言极是,是我考虑不周。之前只想着广纳人才、提升学术,却忽略了学以致用这一点。往后定当调整发展规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暗自思忖,刘邦虽出身草莽,却总能从实际出发,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果真是有过人之处。
此时,站在一旁的樊哙忍不住插嘴道:“大哥说得太对了!我之前就觉得这学宫光培养些读书人,没啥大用。现在听大哥这么一说,明白了,得让这些学生学会真本事,以后跟着咱们打天下、治天下,那才顶事儿!”
周勃等人也纷纷点头,对刘邦的意见表示赞同。
刘邦瞥了樊哙一眼,笑道:“你这夯货,难得能听明白一回。”转而又看向刘交,神色变得温和许多,“交弟,你肯听老子的话,这很好。学宫是个好地方,往后培养出的人才,可都是咱们的得力帮手。我对学宫的未来充满信心,你就放开手脚去干,有啥困难,尽管跟我说。”
刘交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再次拱手行礼:“多谢兄长支持与信任,我定不负所望。”他在心里默默盘算着,回去后便要和学宫的教职员工们商议,重新规划课程设置。增加诸如政务管理、军事谋略实践等实用性课程,让学生们不仅有丰富的学识,更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后,刘邦在刘交的陪同下,参观了学宫的藏书阁。看着满架的竹简,他随手拿起一卷,展开瞧了瞧,说道:“这些书籍是学宫的宝贝,可不能只供着,得让学生们好好研读,从中汲取智慧。”刘交连连称是,表示会加强对学生阅读和学习的引导。
接着,他们又来到学生们的居所。刘邦看到屋内虽简陋,但整洁有序,学生们的学习用品摆放得整整齐齐。他转头对刘交说:“学生们的生活条件也得重视,虽说求学不能怕吃苦,但也不能让他们太过艰苦,影响了学习的劲头。”
刘交将这些都一一记在心里,暗暗提醒自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保障。
视察结束后,刘邦站在学宫的庭院中,望着来来往往的学生们,感慨道:“交弟,这学宫将来必是藏龙卧虎之地。
你用心经营,将来定能为我们培养出无数栋梁之才。”刘交望着刘邦,坚定地说:“兄长放心,我定会全力以赴,将学宫发展壮大,为我们的大业培育出更多可用之人。”
在返回郡守府的路上,樊哙凑到刘邦身边,挠挠头说:“大哥,没想到这学宫还真有这么大用处。我之前还反对公子发展学宫,看来是我错了。”
刘邦拍了拍樊哙的肩膀,笑道:“你呀,以后多动动脑子。这学宫培养的人才,以后都是老子的人,你别再瞎咋呼了!”
樊哙嘿嘿一笑,挠挠头应道:“知道了,大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