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长期无法满足国内需求,更别提依赖莫斯科供给的粮食。
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万一赫鲁晓夫或者其他领导层开始对远东地区进行打压,粮草的供应就可能会成为巨大的问题。
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确保远东的粮食完全自给自足,甚至能达到出口的程度,才能在关键时刻不至于落入下风。
这一点,李文珩心里很清楚。
远东的地理环境辽阔,人口稀少,但却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
如果能够合理开发利用,完全能够将其建设成一个自给自足、甚至具备出口能力的农业大省。
这对未来的战略布局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啊!
众人听后,纷纷沉默片刻,神色复杂。
李文珩的话虽然有些激进,但却无可否认地充满了理性和远见。
他深知,面对即将来临的战争,任何软弱和依赖都只会让自己处于被动。
唯有自力更生,才能真正确保自己的安全与未来。
在斯大林的眼中,任何犯错的官员都会迅速被克格勃带走清洗。
但李文珩明白,尽管他的举动显得张扬,甚至略带冒险,但斯大林始终将他视为一位“任性”的将军,而非叛徒或背叛者。
这份信任无疑是他最大的资本,也是他敢于作出如此决定的根本原因。
“接下来,我要确保远东的工业生产也能够跟上步伐。”
“粮食是基础,但只有产业兴盛,才能真正实现自给自足,保障远东的经济发展。”李文珩接着说道,语气依旧冷静。
他转向何羽航,眼中闪烁着一丝不容忽视的锐利。
“何羽航博士,柏林转移的工程师和技术人才可以在远东安家,并继续从事工业生产。”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农业自给自足,还要在工业方面取得突破,建设起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增强远东的独立性。”
何羽航顿时明白了元帅的意图,心中充满了动力。“元帅,您放心,我一定会全力以赴,尽快将这些技术人才组织起来,推动工业发展。”
李文珩点头称赞:“如此最好。”
他收回德国工业链,不仅仅是为了给德国企业复苏,更是为了壮大自己的产业基础。
在攻占柏林之后,李文珩迅速搜刮了所有工业资源,将德国的工业链带回了苏联。
现在,他正借此机会在远东大力发展生产,利用这些资源为远东提供强大支撑。
“农业方面实行私有制,鼓励农民自主生产;工业方面,我们要扶植大财阀、投资资本,政府直接下单采购!”
“各州的第一书记必须全力支持工农业发展,确保远东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
李文珩的语气坚定而果决,显然这并非是一个讨论的问题,而是直接推行的政策。
与会的人员这才意识到,李文珩的目标是让远东成为资本主义的重镇。
这些政策显然与社会主义的原则背道而驰,可是,没人敢反对。原因很简单:
首先,李文珩的身份不容置疑。
他的父亲与伟大导师一同创建了国家,而他本人又获得了慈父的深厚信任,几乎无人敢与之抗衡。
其次,李文珩手握200多万大军,凭这股力量,没人敢站出来反对他。
会议在简短而高效的氛围中结束,接下来,各州的第一书记开始迅速行动。
按照200亩土地分配的政策,农民重新获得了耕地,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同时,华人移民也开始纷纷跨过黑龙江,进入远东等待安置。
改革之后,农业和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戴姆勒、宝马等一大批德国财阀企业纷纷进入远东,在这里得到复兴,远超以往的规模。
李文珩不仅仅是为德国企业恢复旧工业链,更利用科技成果,引进了更先进的工业技术,迅速提升了远东的工业水平。
如今,远东的工业爆发式增长,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向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输出大量工业品。
无论是民用产品,还是军事物资,远东的生产能力都在不断扩大,甚至成为亚洲工业的新中心。
远东这片土地,原本不过是国家的边缘地带!
在这个时代,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令人惊叹!
从高端的宝马轿车、梅塞施密特客机,应有尽有,展示了工业的辉煌与科技的进步。
这些产品不仅体现了当代工业体系的成熟,也反映出各国在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上的激烈竞争。
无论是汽车、飞机还是钢铁制品,几乎每一件工业品都仿佛在诉说一个时代的传奇。
尤其是来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