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阁下,这是李文珩同志特意为您准备的专车!”
贝利亚神秘地微笑着,缓缓指向一辆黑色的宝马越野车。
车辆宛如一头沉默的猛兽,静静地伫立在克里姆林宫的广场上。
它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仿佛藏匿着无尽的力量。
斯大林原本以为李文珩又搞了什么新奇玩意,结果一见到车,立刻被震撼了!
这辆宝马车身宛如堡垒般厚重,金属与力量的完美结合使它看起来既稳固又优雅。
流线型的车身从车头延伸至车尾,如同一只蓄势待发的猎豹。
引擎盖上几道凌厉的棱线赋予整车一种张扬的肌肉感,似乎随时都能撕裂夜幕。
金属漆面在微弱的灯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泽,仿佛涂上一层寒霜,令人不寒而栗。
车头中央,三叉星的徽标格外醒目,宛如勋章般象征着无与伦比的荣耀与威严。
前格栅由多条粗壮的镀铬饰条组成,散发出凛冽的气息,仿佛一张巨兽的獠牙,暗示着它蕴藏的惊人动力。
两侧的LED大灯如同锐利的双眸,灯光微微一闪,给人一种被猛兽盯上的压迫感。
车尾的设计简洁而大气,尾灯呈刀锋状延展,在黑夜中划出一抹猩红,增添几分肃杀之意。
排气管隐隐散发着炙热气息,偶尔发出的轰鸣声如同惊雷般震耳欲聋,带着狂野不羁的震慑力。
车身下方的轮毂造型别具匠心,五幅式设计犹如牢牢抓住大地的铁爪。
斯大林绕着车走了两圈,目光中透着浓浓的赞赏之意。
他轻轻触摸车身,手指感受到钢铁的冷硬与细腻的金属纹理。
车门的边缘处理得极为细腻,每一条线条都散发出精致工艺的气息。
车窗的镀铬边框折射着冷光,与深黑色的车玻璃形成鲜明对比,令整车更显低调而奢华。
“这辆车,真的是远东生产的吗?”斯大林缓缓开口,语气中夹杂着一丝难以置信。
他的眉头微皱,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难道李文珩从外国进口过来的?还是说……”他没有继续往下说,而是陷入了沉思。
贝利亚微微一笑,神情中带着一丝得意。“阁下,这辆车确实是远东的产品,并非进口。”
“李文珩同志已成功将欧洲的技术与我们自身的工业优势相结合,打造出这一全新的工业奇迹。”
贝利亚的话语充满信心,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敲击在斯大林的心头。
斯大林沉默片刻,似在消化这个令人震撼的消息。
随后,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罕见的笑意。“看来,我们的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
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仿佛在预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斯大林沉默了片刻,眼神变得凌厉起来。
他手中的烟斗轻轻敲打着桌面,每一下都仿佛敲在赫鲁晓夫的心坎上,办公室里顿时充满了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赫鲁晓夫。”
斯大林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不容置疑,“你说的这些情况,我已经有所耳闻。”
“不过,远东是个特殊的地方,那里的情况不能简单地用莫斯科的标准来衡量。”
赫鲁晓夫愣了一下,随即又补充道:“阁下,远东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如果放任李文珩继续下去,恐怕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尤其是他解散集体农场,允许个体经营,这可是违背我们一贯政策的!”
斯大林微微眯起眼睛,语气变得冷峻:“赫鲁晓夫同志,你是否忘了,当年我们在南部高加索地区推行农业合作化时,同样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如果没有灵活的政策和方法,今天的苏联可能早已分崩离析。”
赫鲁晓夫听到这番话,心里不禁一沉,但他依然不甘心,继续说道:“可是,阁下,这种自由主义倾向如果扩散开来,势必会动摇党的根基!”
“我们必须果断行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斯大林端起桌上的茶杯,缓缓地喝了一口,似乎在认真思考赫鲁晓夫的话。
片刻后,他抬起头,锐利的目光直射赫鲁晓夫:“我问你,远东的粮食供应情况如何?”
赫鲁晓夫一时语塞,支吾着回答:“据统计,远东的粮食产量确实比去年增长了60%。”
“那工业生产呢?”斯大林追问。
“工业生产也有显著提高,尤其是机械制造业。”
“那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如何?”
赫鲁晓夫咬了咬牙,不得不承认:“也确实有所改善。”
斯大林冷笑一声,站起身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